1975年,石漢瑞開始為渣打銀行設計鈔票,分別以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及富香港特色的幾何圖案組成視覺效果;1978年為香港女童軍設計徽號;2009年再度為渣打銀行設計150元紀念鈔票。石漢瑞雖不懂中文,但他卻自認迷戀東方文化,尤其老香港氣味。他擅於把高深藝術與草根事物糅合東西文化觀點,運用簡單主題作為創作元素,藝術作調味,使其衍生可持續入屋的文化意義。他早就玩中西文字互融對話,這玩法其他人近年經常玩出火,2012年政改方案的「起錨」變「超錯」;葉劉淑儀近期的選舉宣傳口號「贏返香港」被揶揄「吂返香港R.IP」。石漢瑞玩文字,何以既能出神入化,又不翻車?我問。「因為我尊重文字,不會無故改變它,你看『起錨』兩字顯然不是好書法,『贏返香港』主題雜亂無章,都不合格。」他不吐不快,看見香港去殖民化,更去classy,甚至連客戶都不重視設計,他感到切膚之痛。
「連客戶水平都不夠高,他們都沒有給予足夠指示和期望,要求也變了,他們更關心平價和吸引眼球的cheap and cheerful作品,只求填滿空間,或者將企業名字無限放大便收貨,就像這堆作品。」我給石漢瑞看今年香港回歸廿年的一系列六個官方標誌設計並品評,他猛力擺頭說:「設計師顯然視香港市民為小童。」
石漢瑞還有點不忿大眾對專家的不信任:「正如你去見腦外科手術醫生,你不會指示他做手術,叫他不能開這邊而開那邊,就像客人拜會其他專家一樣,要信任專家幫你解決問題。」他甚至提議,政府可以每年舉行「年度設計劣作大賽」(Shame of design),公選行內最差設計,令社會大眾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提升設計質量的決心。
「普選是最公平的,也是香港人努力爭取的,不是嗎?」石瑞漢說。
膠十元港幣 最無香港個性
訪問途中,他從銀包拿出一張膠質的十元港幣,跟我說了一個故事。多年前就在十元膠幣推出不多久的某天,他的司機到超市買東西,付款後找回零錢,司機以為紫藍色的膠幣是購物券,隨手就丟掉了。「所以,這就是有質素設計的重要性。」他露出狡黠的笑容。《金錢的藝術》一書作者把香港膠十元評為世界最漂亮的十大紙幣,石漢瑞卻認為這紫色配藍色的紙幣最無香港個性。
如何給予一個好設計生命力?我問牙擦擦的他。「我的一位老師教我,一個好的設計,是要展示一些人們已知,又要展示一些人們不知的事物,才能吸引人又長青。」
沉迷魯迅 尤愛「血饅頭」故事
這位說迷戀東方文化的老外,閒時愛逛鑽石山志蓮淨苑,最愛看魯迅的書,尤其是《阿Q正傳》,《藥》中血饅頭的故事他也讀得津津樂道。我問他如果有人請他為人民幣設計新鈔,他會放甚麼人物?他不加思索就說是魯迅。「魯迅是偉大作家,他的書我讀的很多,主題多是反封建、反禮教、反傳統,反迷信,反映人性陰暗面,善於諷刺批評國家缺點、民族的劣根性但也不忘自省,而且文筆有同理心之餘又富幽默。」楊憲益夫婦的翻譯版本是他較喜歡的。
魯迅文章的確是時代的匕首和槍,他勇敢地論時事不留面子,總是擊中要害。「他總是鞭撻中帶着憐憫,人也長得英俊呢,我說的。」石漢瑞拍拍心口,正色道。耄耋之年,有的放矢,放浪形骸,還懼維港四面風吹凜凜?
記者:鄭天儀
攝影:伍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