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霧霾一度爆表,上月內地多個城市的PM2.5濃度超出儀器量度最高上限1000,超出世衞安全標準40倍以上。但官方反而百般掩飾,指去年空氣質素已大幅改善,更指霧霾未必危害健康。專家指,霧霾問題料需時10至20年才有機會解決,並涉及高昂成本,有居於北京的經濟學者更向本報指,當地實際情況越來越嚴重,若官方不正視問題,將加劇走資移民潮,嚴重拖累經濟。
在內地北方省份,PM2.5濃度達到恐怖水平。在去年12月中,河北石家莊、辛集、邯鄲3市一度「爆表」,PM2.5濃度超出儀器可量度的上限1000,北京亦一度達到350。根據環保部公佈,當時中東部地區持續大面積重污染天氣,影響面積達62萬平方公里,北京與河北共53個城市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要發出紅色預警。其後冷風令霧霾一度減少,但幾日後環保部在12月尾再發預警,北京、山西、山東、陝西再度陷入重霾。
一波波的重霾之下,市民不敢上街,學校停課,飛機無法降落,民怨沸騰。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1月6日開記者會安撫民眾,指中國去年空氣素質已改善,與2013年比較改善幅度達30%,尤其北京是這幾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其言論令輿論譁然。氣象局亦在1月10日發報告指,去年全國大範圍霧霾只有8次,比比2015年少3次,證明情況有改善。
嚴重霧霾令不少內地民眾絕望,為紓緩恐慌,衛生及計劃生育委員更在1月7日公告,稱「目前我國沒有證明霧霾和良、惡性腫瘤發病關係的臨床研究結論和相關統計資料。霧霾對健康是否危害,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言論與世衛、世銀結論截然相反。
居住於北京,對當地空氣親身體會的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胡星斗向本報表示,「去年的空氣污染比之前肯定是大大惡化了,官方數據根本是荒謬的。」他指內地沒有監督機制,官員熱衷數字遊戲,問題越來越嚴重,令移民潮、走資潮更加嚴峻。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指,空氣污染增加人罹患肺癌、中風、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風險,不僅是健康風險,也會拖累經濟。空氣污染造成勞動力減少,降低農業生產率,減少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根據世界銀行測算,以2013年為基準,中國每年因空氣污染的經濟損失達GDP的9.92%,比例為全球最高。換言之,中國不但空氣污染全球最嚴重,所付經濟代價也最大。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向本報表示,只要大力採用清潔能源,中國解決霧霾技術上沒難度,但要涉及高昂成本,能否解決要視乎政府是否願意正視問題。他預計中國起碼要10年到20年才能解決霧霾問題。
PM2.5是指直徑小於等於 2.5微米的顆粒物,濃度越高,表示空氣污染越嚴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PM2.5每立方米小於10微克最為安全,每立方米25微克則危害健康。根據世界銀行在2016年9月發表的報告,以2013年為基準,中國年均PM2.5濃度達54.36,為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國家,因空氣污染死亡人數超過一百六十萬人,亦為全球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