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曆新年前,是錦祥記最忙的日子,這裏,是香港最大的臘腸工場。「呢行忙半年閒半年,未來半年食粥食飯,就睇呢幾個月」。材哥余錦材,是錦祥記的第二代,退休回工場幫手,大哥余錦華主外,他主內。手作切肉腸,灌腸打針放氣,朝五晚五做足七日,至年三十才收爐。「以前呢度十幾個師傅,𠵱家最老嗰個八十幾歲,做埋我哋呢代,要入博物館嘞」。可幸兄弟同心,矢志戰至最後。
記者︰呂麗嬋
工場位於西環干諾道中的工廈,樓下遍佈海味舖,辦年貨熱點。「以前呢幢大廈九成舖做臘腸,𠵱家執剩我同另外一間」。忙了一朝,難得坐低扒了一口飯的華哥說。現時全港只餘五間本地臘腸工場,數錦祥記規模最大,但工場其實亦只有六個人,且都七老八十。「我五十幾,已經係最後生嗰個」。材哥所言,確又無錯,年紀最大是83歲的壯叔李壯,對下是72歲的德師傅。
不過老還老,個個聲如洪鐘,工場地下濕潺潺,人人腳踏水鞋健步如飛,反倒記者步步為營。其中最老師傅壯叔更人如其名,採訪當日15℃,這個戰前老人赤膊上陣,坐在生產線另一邊的材哥,見記者嘖嘖稱奇,講了個冷笑話:「唔好話啲後生唔敬老,阿壯送貨去中環,推住架車仔,次次都有人搶住話要幫手,我問佢:你老實講,有冇人塞一百幾十叫你唔好做先?」
幾個麻甩佬,你一言我一語,就連內斂的壯叔,聞言亦偷偷笑,笑謂不怕冷,只怕無得做:「以前走難落嚟,做嘢為生存,辛苦命」。家住華富邨,仔大女大,生活無憂,但他謂期待有工開的日子,忙半年,見見新會同鄉老朋友,翌年農曆五月又埋班。
抗黑心食物 夕陽行業逢春
60、70年代,製作臘味行業最蓬勃,單西環一帶就有幾十間工場。臘腸好送飯,早年小家庭無雪櫃,一孖膶腸,耐放又惹味,過年必備。及至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平價貨湧港,本土工場被打殘,要不就北移求存。「以前最緊要夠平,係近年關注黑心食品,我哋先叫有啲生存空間」。爸爸一代做批發,供貨給名食肆及海味舖,隱姓埋名為各大品牌生產,貼上別家標籤。習慣為他人作嫁衣裳,轉捩點是新加坡電視台越洋訪問,老字號工場曝光,加上近年勁吹本土熱,乏人問津的夕陽行業,忽然受注目。
對於這個遲來的春天,華哥慨嘆太遲。「𠵱家叫做有啲人識,喺工場都會直銷吓自己品牌嘅臘腸,但佔生意嘅比例唔多」。為圓心願,年前他把心一橫,和朋友合資在花園街街市投得檔口,出售自家品牌,可惜最後還是敵不過貴租,悉數頂手給朋友,膠袋上印的門市,再無股份。「叫做還咗少少心願,已經無憾」。他說:「以前見到人哋一轉手賣高一兩倍,梗有啲心理唔平衡,但做埋零售,又要租舖又要宣傳,我都60幾,啲師傅最老嗰個都80幾,我請佢真係試過俾人鬧,話我虐老!」
由西源里、石塘嘴到現在的西環干諾道西;由無牌到有牌,子承父業,默默經營:「幾次想執咗去,但又唔捨得」。長達十年,淡季時揸小巴幫補生計。「做廚房、喺街市劏雞,咩都做過,以前會諗,人做生意我做生意,點解我做到隻狗咁,樓都賺唔到一層」。年前終於捱出抑鬱症,需長期服藥。「好大壓力,好在我鍾意小動物,養吓魚減壓」。辦公室連工場共有五個大魚缸,又有一隻很親人的異國短毛貓「肥仔」,儼如動物園。
「佢好多粉絲,成日有人送啲毛巾罐頭上嚟」。總是眉頭緊皺的華哥,說起肥仔始露歡顏。畢竟夕陽行業,連心態都近黃昏。「好彩細佬退休返嚟幫手,佢知道工場點運作,幫輕唔少。講真,呢行冇錢賺又辛苦,都係做埋我哋呢代,𠵱家話剩4、5間工場,有啲一個人做,70幾歲整咗擺門口賣,到呢度幾個師傅都走埋,就拉閘㗎嘞」。華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