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歷史好像很遙遠,然而回過頭來看一看,其實人和事都還在。前幾天,北京一些朋友聚會,紀念「文化:中國與世界」三十年,重新發送了當年叢書出版的前言和出版書目,訪問了很多編者譯者作者和出版人,同時還把香港牛津出版的近百種「社會與思想叢書」,當作其中的組成部分。盛況恍如當年。
「文化:中國與世界」是八十年代內地規模最大的一個編委會,或者說是一套大叢書,當年翻譯出版海德格爾、韋伯、尼采、亨廷頓等等,享譽讀書界。那時候香港讀者較為熟悉的是另一「走向未來叢書」(主編金觀濤八九後一直以香港為家),那天跟北京朋友說,時至今日旺角學津書店書架上還有一整排「走向未來叢書」,嘖嘖稱奇之餘,又生出感慨來。若不是八九學運後當局立意清除精神污染,斬草除根,開放改革開創下來的中國,當是另一番景象。
話說回來,當年機緣巧合,跟「文化:中國與世界」關係千絲萬縷,這回來不及去北京開會湊熱鬧,幸得朋友陸續不斷的同步傳送實況,頗有再一次回到八十年代「文化熱」現場的感覺。說起來,「文化:中國與世界」和香港很有因緣,別的不說,其主編就是現在家住香港的甘陽,副主編劉小楓拿的也是香港身份證,另一副主編蘇國勛一度在香港樹仁學院授課,編委會的幹將孫依依則一直在香港牛津工作直至退休。據知這次在會上會下,主編先生感慨不已,一會兒說居然已經三十年了,一會兒又說怎麼才三十年啊。按他的說法,中國文革結束時,中國社會基本上還是一個傳統社會,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基本上也還是很傳統的,中國改革開放,蘇聯東歐垮臺,全球化資本主義全面展開,世界大事紛至沓來,這麼大的世界性變化,所有驚人的變化都發生了。
不想還好,一說感覺真的很奇怪,世界好像已脫胎換骨,中國好像若無其事。「文化:中國與世界」重新聚會,舊話重提,文化還能制約政治的敗壞嗎?用甘陽自己的話就是,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擴張日益肆無忌憚,文化還仍然是制約資本主義的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