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學校普遍有校規禁止講粗口,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指出,必須理解學生爛口的背後原因,不可靠校規禁止,「你一路禁禁禁,但冇話幫佢提升EQ、分辨是非,結果係變咗一路罰佢」。資深中學訓輔老師則指,青少年心智未成熟,需學習如何表達情緒、避免言語傷人,故校園必須有規範懲處,「學生要明白(講粗口)會有後果」。
「初中生為顯不畏權威」
石解釋,研究發現自覺社交、情緒控制能力不足的學生,傾向講更多粗口,應加強相關支援。
問卷另一部份問及學生認為現時學校教導的生活技巧是否足夠,如與人溝通、抒發情緒的方法等,不少學生認為並不足夠,「當我哋成日講全人教育,咁學校係咪應該將主力擺喺主科,定係應該加番啲品德培育呢?」
有多年訓輔經驗的廠商會中學副校長郭智穎強調,校園是有規範地方,有必要定性講粗口為「唔應該」,但前線經驗亦反映不可單靠懲罰,該校亦着力理解學生講粗口的原因。她舉例指,初中學生多數為顯不畏權威,吸引注意,高中生則傾向抒發憤怒或失望,兩者需要的支援不同,必須對症下藥。
■記者周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