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玩物創智 - 姚崢嶸

What we are reading:
玩物創智 - 姚崢嶸

「勤有功、戲無益」,「玩物喪志」,中國人從前認為遊玩消磨心智,但近代教育理論提倡,玩不僅是兒童成長重要過程,「遊戲化」也可幫助年輕人以至成人學習,遊戲的商機更把「打機」捧上大雅之堂,高手可投身「創意工業」設計遊戲,或成為「電競運動員」。《Wonderland: How Play Made the Modern World》更進一步,宣揚遊玩對文明和科技的貢獻。
一般的電腦發展史,會從機械計算器、人口普查統計系統等講起,但作者認為,電腦和機械人的前世,可追溯至1,100年前中東科學奇才Banu Musa兄弟撰寫的「精巧機器」,該書有不少奇怪機器設計概念,大部份卻是韻律噴泉、吹笛機械人、自動音樂演奏船等「唔等使」玩意。到了16、17世紀,這些概念已變成實物,例如像迪士尼樂園裏「小小世界」大門上,定時出現的機動演奏報時隊之類裝置,是那個年代歐洲大城市潮物。到工業革命後,這類玩物的構想和工藝,漸漸被應用於生產機械製作,終於變成「有用」技術。被譽為現代電腦之父的Charles Babbage,也自稱深受八歲時看過的一個跳舞機械人啟發,念念不忘果然有迴響。

蒲咖啡店和酒吧,無論從前和今天,都被視為消磨(亦即浪費)時間活動。但作者指,這類讓群眾聚集交流吹水的公共空間,為人類文明起了名副其實革命性影響。三百多年前,英國人Edward Lloyd開的一家咖啡館,成為船主、船長及商人聚腳地,在此交換業界資訊,Lloyd「順手」把這些情報整理成行業通訊出版,吸引更多航運業人士成為常客,包括後來成立「Lloyd’s」保險市場的79個保險商。同樣,倫敦證券交易所、英國皇家藝術學會,也發源自志同道合人士在咖啡店結集。在當時仍屬英國殖民地的北美洲,酒吧則是反殖分子聚會之所,獨立革命所有重要的計劃和討論,都在摸酒杯底間發生。從吹水、交換資訊、商業交易到策動革命,咖啡店酒吧,不就是當日的互聯網?
本書還有時裝、音樂、香料、棋類、賭博的故事。認真研究歷史和文化的人,或會覺得本書包含一些「想當然」邏輯跳躍,推論不夠嚴謹,例如難道沒有酒吧和咖啡店,人就不會在其他環境發展出保險業和金融市場?又如我們大可用同樣手法,「證明」戰爭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文化交流、管理學、飛行科技,以及互聯網)等。我倒認為,只要大家喜歡文明科技歷史趣談(也就是我向來愛讀的「奇文」),這本書交足貨有餘;畢竟,娛樂消閒有意義,正也是本書的主題。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