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入行 摩打手做足半世紀

無人入行 摩打手做足半世紀

【本報訊】兄弟同心,57歲的四弟余錦材,是余錦華口中的好幫手。做了逾30年公務員,退休後回工場,半世紀過去,身邊仍是那班老夥計。六個人摩打手,互相補位。「賺嘅係心機錢,對比起我爸爸嘅年代,已經好好多,至少有碎肉機,以前連豬肉都要自己切」。
絞肉後用秘製醬汁調味、把肉醬灌進預先浸好豬腸衣、用針板刺孔排氣及多餘水份,以水草把腸分成均等,再用麻繩把臘腸索成一對,然後清潔乾淨掛上竹,入電爐後定時定候轉竹……每個步驟,一絲不苟。「細個天未光就去街市幫手攞豬肉返工場,老竇喺街市見唔到人,天冧都似」。貴為太子爺,材哥說一樣要做苦力送貨一腳踢。
上一代臘腸工場大多家庭式經營,「呢度啲師傅,個個走難落嚟,工場辛苦工時又長,但人工高過出面,又包伙食,唔怕請唔到人」。時移世易,由人浮於事到無人願入行;由小量天台生曬到用炭爐到自動化電爐取代,錦祥記,見證不同時代,可惜貨真價實的香港製造,卻已走到黃昏。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