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歷史也有通貨膨脹,抗戰八年突然加價至十四年,多出的六年,便是共產黨抗日的盈利。
八年抗戰,是由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計起,蔣介石發表了《廬山聲明》,作出了最後關頭放手一戰的覺悟。
然後共產黨也來了一個《共赴國難宣言》,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接受國民革命軍的整編。
無論共產黨如何宣傳自己的游擊戰術如何重要,始終避不開一個硬傷:1937年以後的抗戰是以國民黨軍隊的名義進行,所以「抗日戰爭是由國民黨領導」便是唯一結論。
對於要分享抗日政治成果的共產黨來說,一方面想辦法突出八年抗戰時期自己的角色,如何牽制敵人後方等等;一方面另闢戰場,既然八年抗戰的空間不利自己,何不把抗戰時間推前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
國民黨自己都承認1937年才全面抗戰,那麼1931年至36年的六年空檔,共產黨便老實不客氣的據為己有,以成立「東北義勇軍」的名義,領受了頭六年抗日的成果。
新華網評論十四年抗戰的新講法:「面對日寇鐵蹄,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武裝抗日旗幟。」重點是「率先」,這是搶奪抗日的主動權。
教育部回應修改更直接:「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修改是為了體現共產黨的功勞,而並非反映日本侵華的時序。國人何時受日本鐵蹄侵擾並非重點,共產黨何時出鏡才是關鍵。
所以共產黨不會把甲午戰爭看成是抗戰一部份,因為那時打日本人的是清兵,不是黨員。
國民黨郝柏村一語中的回應抗戰十四年,他說台灣霧社事件,原住民武裝抗日,比起九一八事變還早一年,為何又不算成是抗日十五年?難道台灣不是中國一部份?說白了,因為台灣原住民不是由共產黨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