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日,《蘋果日報》有一則花邊新聞,取材《重慶晨報》,頭兩句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千船沉銀傳說,數百年來為人津津樂道……」這樣的文字,新中國人固然習以為常,我卻還未敢習非成是。
張獻忠在中共史家筆下,向來獲尊為「農民起義領袖」。中共推崇張獻忠,應有兩大原因。第一,張獻忠是延安人,而延安正是中共當年臨危託身之地;第二,張獻忠殺人如麻,和中共隔代呼應。據《明史》卷三零九載,這個流賊「性狡譎,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他攻取四川之後,「殺各衛籍軍(各衛軍隊在籍士兵)九十八萬」,又以將士殺人多少論功,「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六十多萬)」,以致「川中民盡(川民幾乎被殺光)」。這樣一個混世魔王,中共稱道,不足為奇,香港《蘋果日報》卻不必尤而效之。新聞報道,即使求所謂客觀,不置褒貶,最多只可稱張獻忠為「叛民魁首」。尊為「起義領袖」,是褻瀆了「義」字,更褻瀆了張獻忠屠刀之下百萬計的亡魂。
當然,香港新聞界被中共宣傳感染者,絕對不限於《蘋果日報》。電臺新聞廣播就常見這樣的報道:「外交部發表嚴正聲明……」「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而那「重要指示」,往往空洞無物;那「嚴正聲明」,則十九是說外國政府無權干涉中共凌虐中國人。香港新聞界的「客觀」、「不置褒貶」原則,不知不覺之間,已經處處滲入了中共宣傳部常用的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