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遇上哲學教授 - 馮睎乾

在沙漠遇上哲學教授 - 馮睎乾

如果人生可分為沙漠和鬧市,那麼三十歲前,我就在沙漠中心,三十歲後,仍是沙漠,但偶然有些過客。轉捩點是互聯網。現在來往的朋友大都是網友,比如近年認識的王偉雄。王兄是加州州立大學哲學教授,他跟劉創馥教授合著的《宗哲對話錄》去年出版,我曾撰文介紹。他最近回港度假,上周末在尖沙咀做了場演講,談自己由信神到離教的心路歷程,發人深省。講座後我和內子跟他晚飯,暢談甚歡。王兄已婚三十年,夫妻情篤,一坐下便授我心得:夫妻須同步成長,不斷學習新事物,才能長時間有話題。然後我們談朋友、話往事、述奇聞,四小時一眨眼便過去,學問文章的話題也只能點到即止。
數日後王兄在網誌《魚之樂》記下這頓飯,有一句說當晚「大談怪力亂神」,惹來網友揣測,這兒不妨稍作補充。事緣王兄在講座說基督教的「天堂」及「永生」不一定好,我於是大發議論:耶穌福音的核心不是「天堂」,而是「天國」。「天堂」(古希臘文:Ouranos;英文:Heaven)是粗淺的宗教傳銷口號,表示死後福地,能吸引一般善男信女;但「天國」對應的字眼,是耶穌用阿拉姆語講的Malkut(翻成新約古希臘文是Basileia),它不指某個地方,而指「王權」,強調上帝對世界的掌控。至於永生,決不是無限長的生命,背後概念是猶太人所謂的Olam Ha-Ba──根據《光明之書》(Bahir),那是太初已然存在、未來又將降臨的世界。總之,天國不是死後樂土,它散落四周,需要人念念不忘向內追尋,才能找得着,偶一不慎又會失去。(參見《多默福音》第97章)而永恆,就是你在電光火石間憬然而悟,發現時間無復存在,萬物早有定數,從此破除我執,披上基督(endusasthe ton kurion Iesoun Christon)。
王兄說我是神秘主義者,我欣然同意,否則,我也不會選擇活在沙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