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蓓本色 - 邁克

雨蓓本色 - 邁克

伊莎貝雨蓓前天勇奪金球,我才發現香港娛記不知道幾時開始把她稱為伊莎貝荷拔,除了有無端端向拔河致敬之嫌,大概忘了法國人那個「H」根本不發音,誠為一大劣筆。內地則繼續「伊莎貝爾于佩爾」,大舌頭捲得一塌糊塗,不是我黑心咒他們,從前虎豹別墅的地獄酷刑有一款叫割脷筋,因住啊吓。曾經一度自作聰明的我把她芳名譯做「尤碧」,徹頭徹尾《紅樓夢》毒癮發作,幻想她是二姐抑或三姐悉隨尊便,總之一定有股大觀園芬芳。作為長期巴黎遊客,當然高興街坊在荷里活吐氣揚眉,但天地良心,那段得獎感言真失禮,集鄉下婆、癲雞和開心少女於一身的氣質,尖起嗓子一疊連聲「多謝多謝多謝」,和歷來的冷靜深沉判若雲泥,教人瞠目結舌。
死心眼鐵粉護航,指偶像高興過頭流露本色,難得展覽鮮為人知的一面,恕我不敢苟同。一來,她何等大場面沒有見過,自家的康城凱撒,意大利的威尼斯,影后桂冠一次又一次壓到頸椎幾乎出現問題,區區一枚金球有咩咁馨香,遲吓如果不小心擸埋奧斯卡,豈不是要像機場大媽那樣即席滾地沙?二來,以她精湛的演技,就算表達喜出望外,也必定有更高級的方法,起碼喉嚨肌肉可以全權控制,英語七零八落沒關係,聲線怎會按了自由墜落mode?莫非誤信讒言,以為美國人最受這一套,刻意抹掉「巴黎仙」和優雅之間的等號,以免招人嫉妒,不惜設計接近爛撻撻的親民形象,爭取再下一城的機會?忽然記起,以冷艷見稱的嘉芙蓮丹露,七十年代在金像獎頒獎禮任嘉賓,也自動破冰採用大笑姑婆面貌亮相……法國女人,太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