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製原子筆頭料兩年取代進口

中國成功製原子筆頭
料兩年取代進口

3,000多家製筆企業、20多萬名製筆業員工、年產近400億支原子筆,中國儼如製筆大國,但原來一直缺少原子筆的核心技術和材料,需要依賴進口,特別是筆尖鋼的球座體。山西媒體報道,當地一家鋼企近日終於生產出中國製造的筆尖鋼,指未來兩年有望完全代替進口。
山西衞視上周五(6日)報道,太原鋼鐵集團經過5年的實驗、十多次的大煉鋼,去年9月終於能生產出第一批切割性良好的鋼材,可以製成中國的原子筆筆尖鋼。該集團的高級工程師表示,要製造筆尖鋼,必須在鋼材用上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鋼材調整到最佳品質。
寧波貝發集團品質部經理徐君道表示,「筆尖鋼我們一般說的就是筆頭部份。我進入製筆行業以來,筆頭不銹鋼材料都是從日本進來的,不僅是國內,國外的製筆材料、不銹鋼材料也是日本的。」

歐日一直掌握技術

那為甚麼製筆鋼材料特別難得?據知,筆頭分為筆尖上的圓珠及扣着圓珠的球座體,其中直徑0.5毫米至1毫米的圓珠在中國大量生產,甚至過剩能出口,但直徑僅有2.3毫米的球座體,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
徐君道指,由於製造筆頭關鍵位置需要精細的技術,控制好尺寸,而筆頭最頂端的地方厚度只有0.3毫米至0.4毫米,故不銹鋼原材料的品質要求極高,既要容易切割,加工時亦不能裂開,故令中國過去多年雖然鋼鐵產能過剩,還要從外國入口筆尖鋼。
據統計,中國每年要生產380億支筆,需要用上一千多噸筆尖鋼,而進口筆尖鋼以往的價格為約12萬元一噸,故每年約要付出1,500萬美元(約1.16億港元),而現在由於能自行生產,價格亦調低至8萬元一噸左右。
山西衞視/《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