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香港規劃自主全面失守(《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施家潤) - 施家潤

警惕香港規劃自主全面失守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施家潤) - 施家潤

上星期,香港與深圳簽署合作備忘錄,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創新科技園。根據協議,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業權屬於香港特區政府,可讓特區政府全權發展河套地區(特區政府需要負責整個項目的基建開發費用),避免了在土地業權不清下,河套地區發展因兩地同時宣稱擁有土地業權而出現的法律風險。
但軟件上的政策安排,以致發展模式,皆是跟隨回歸以來中港融合的大主軸,衝擊香港在《基本法》下的規劃自主和城巿管理格局。
譬如說,政府提出將來的創新科技園內,會提供河套區出入境的便利安排,容許特區政府與深圳政府認可的人員,以類似APEC商務卡,令他們通關時更方便。這種行政便利的安排,須小心處理,否則既會影響本地人才就業,亦導致大量非本地人員從內地湧入,最終香港的創科人才變成最大輸家。誠然,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原則上必須吸納世界各地人才;但香港不同於倫敦、紐約等人口完全自由流動的大城巿,香港在《基本法》下擁有完整的出入境和居民戶籍制度,因此在對外吸納人才之餘,必須同樣照顧本地人員的就業機會,港深創新科技園能否做到這種平衡?
再者,創新科技園背後牽涉到香港與深圳的經濟互動,特區政府已明言「落馬洲河套地區鄰近深圳,而深圳近年的創新科技發展出色,在此地發展創新科技,令兩地有協同效應」。回歸以來香港一直走在中港融合的道路上,不少的政策互動(如CEPA及自由行),帶來中港兩地更為頻繁的經濟活動,亦逐漸改變香港的城市發展和空間佈局,假如創新科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那麼河套地區發展創新科技園,正正代表整個香港經濟進一步北移,只會令香港的經濟自主全面失守。當香港經濟全面向北望、而失去全球視野之時,我城的自治空間又會剩下多少?
最後,創新科技園項目的制訂過程,充滿各種疑團。河套區的發展在香港社會討論已久,政府就此曾多次諮詢公眾。其中,2015年2月政府公佈河套地區公眾諮詢最終結果時,曾計劃把整個河套區87公頃土地,22公頃劃作高等教育用地,高新科技園區只佔8公頃。但現時政府突然將河套地區變成佔地87公頃的港深創新科技園,霎時間就把歷時數年的公眾諮詢結果一筆勾銷,當中政府基於甚麼理據,自行改變公眾諮詢結果?
主權移交以來,粵港、深港、泛珠三角區域、滬港合作、京港經貿等區域平台,在沒有港人的監察下,到底改變了多少香港原來的發展計劃?特區政府的規劃自主還剩下多少?香港需要面向中國,但更需要走向世界。如果香港不能自主規劃城巿發展,即使有天民主普選實現了,香港人也不可能真正自治。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

施家潤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