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突然宣佈不連任,不少港人開心了一陣子,中共的確是改變了部署,但這轉變的性質是甚麼,卻不容易搞清。梁振英不連任,會是由誰來當下任特首,港人無權決定,現在各種「風」在猛吹,把港人吹得暈頭轉向,搞不清中共究竟想做甚麼,更讓港人的無力感不減反增。
但若我們能明白中共對港策略的不同層次,那我們就知道在新形勢下無論是好是差,起碼也知道前面會面對甚麼,做好對應。要清楚中共部署有可能的轉變,就要弄清三個層次的概念:政治底線、政治路線、政治人員。
政治底線就是中共對港政策到現在為止所不能逾越的界線。最近的爭議是港獨,中共必不能接受港獨,但這是偽命題,因根本沒有人能認真去推動港獨。真正的爭議還是由「佔中」到「雨傘」都未解決的政改及普選問題。「8.31 框架」應還是中共的底線,單從撤換梁振英,仍看不到中共會在這底線有任何退讓。因此我們不應期望下任特首在沒有進一步政治壓力下,會改變「8.31 框架」。這不是說我們不向所有候選人提出有關要求,而只是說我們要務實地在此階段接受政治現實,不要以為透過此次特首選舉,能在這政治問題上達到甚麼實質改變。我們必須在未來透過非暴力抗爭行動向中共及特首持續施壓,才有望突破「8.31 框架」。
若中共的政治底線不變,那變的可能是政治路線。政治路線是指執行底線的方法及手段。過去四年多,中共透過梁振英實行了強硬路線去捍衞政治底線,把所有反對中共及政府的聲音視為敵人,更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去打壓。現在梁振英要退下火線,那可能意味中共要放棄這條強硬路線,換上相對較溫和的路線,起碼與反對力量仍保持一些政治空間作有限的聯繫。
肯定變了的,是會換政治人員;政治人員就是直接負責執行政治路線的人。通常來說,每一條政治路線所需要的政治人員都是不同的,故換了政治人員,有可能是最高權力者也準備改變政治路線;但換政治人員,也可能是因為原先的政治人員能力不足、性格不符或判斷有誤,未能有效地執行政治路線,故最高權力者要撤換政治人員,由另一名能力、性格及判斷更適合的政治人員替代,去執行同一的政治路線。
以社會行動打亂中共部署
現在我們還未知道中共是要換政治路線,還只是想換一個政治人員但路線不變。不過,憑現有的有限資料去推斷,是否有人比梁振英更適合去執行過去的強硬路線呢?若沒有的話,那麼換了政治人員去執行同一條政治路線的意義就不大了。若有的話, 新的形勢會否令他 / 她也不能改變很多,讓原先的政治路線能有效地執行得到呢?如果是這樣,中共會否那麼費神去換人呢?
或許到現在,連中共最高層也未決定是要換路線或只換人。即使特首候選人「入閘」的情況明朗化,但在「入閘」到投票之間,還會發生很多事足以左右中共的最後決定。因此,無論中共的決定是甚麼,在特首選舉前,我們還可以透過社會行動去塑造香港的政治環境及帶動香港民情的走向,打亂中共的部署,以換取選舉後最大的政治空間去繼續爭取民主。
就算中共最後要換路線,因中共還未準備換底線,前路還是艱難重重的。我們仍要繼續堅持,不能鬆懈下來。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