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市民不知活剝羽毛製羽絨

逾半市民不知活剝羽毛製羽絨

【本報訊】周末天氣急挫至只有最低13℃,禦寒衣物料熱賣。一項全港首個選購禦寒外套環保意識調查發現,近六成受訪者認為羽絨最保暖,認為較環保的人造纖維最保暖只有一成;以動物福利考慮購買寒衣僅25%;逾半更不知活剝羽毛製造羽絨。有環保團體指,數據反映港人購買禦寒外套的環保意識不足,需加強推廣。 記者:蔡朗清

陳瑞生表示,調查發現,港人購買禦寒外套環保意識不足。許頌明攝

美國戶外服品牌Patagonia上月在網上進行問卷調查,成功訪問104名喜歡戶外活動及外遊的港人。調查顯示,受訪者選購戶外禦寒外套時,59%認為羽絨的保暖效能最高,23%認為是抓毛,保溫纖維只有12%,其他依次是動物毛(4%)、動物皮革(2%)及棉(1%)。
過去3年,六成受訪者曾購買1至3件羽絨,當中42%曾購買1件,購買2至3件有20%,33%沒購買。至於非羽絨外套,34%受訪者表示曾購買2至3件,多於3件有27%,26%購買1件,其餘13%表示沒購買。

選購禦寒外套 忽視動物福利

調查又發現,受訪者選購外套時,除保暖功能外,考慮價錢、質量和設計及款式分別佔80%、77%及75%,考慮「生產過程是否重視動物福利」及「生產過程是否對環境造成損害」,分別只有26%及25%。56%受訪者表示不知道一般羽絨的製作過程,牽涉在家禽完全清醒的情況下拔走羽毛,導致家禽滿身傷口;44%表示知道。但問及會否支持人道羽絨,84%表示支持。調查又顯示,73%表示沒有使用回收物料製成的衣物,63%未曾聽聞回收膠樽可再造成為製衣的纖維。
45%受訪者表示願意花多兩成金額,購買對環境、工人及動物「友善」的戶外保暖外套;44%表示,只有價錢跟同類產品相同才會購買。
Patagonia香港區經理陳瑞生指出,調查反映港人對購買寒衣環保意識不足,有需要進一步加強有關動物福利,以及善用可再生資源的消費者教育,「羽絨保暖度整體而言僅勝保溫纖維,在外國購買環保既保溫纖維外套與羽絨的比例是7.5:2.5,而香港迄今各佔一半。」
陳瑞生又指,今次調查對象是戶外活動愛好者,亦只有約兩成半購買保暖外套時會考慮「動物福利」等環保因素,逾半更不知有廠商活剝羽毛生產羽絨的做法。他說,Patagonia於2013年與國際動物福利組織Four Paws合作,生產羽絨全部採用「人道羽毛」(以人道方式拔取羽毛),去年起進一步採用回收羽毛,「𠵱家好多大型戶外服品牌如Columbia都採用人道羽毛,希望越來越多公司咁做。」
他補充說,公司亦採用回收膠樽生產保暖纖維服,約10個塑膠樽可做1件,1年生產量可減少逾200萬個膠樽送往堆填區,惟港府推動塑膠回收不力,回收率更出現開倒車,由2010年69%,持續下跌至2014年的12%。
陳瑞生強調,不鼓勵消費者盲目購買禦寒外套,「一件禦寒外套正常咁着,可以着到十幾二十年,冇必要一凍就買件新;就算舊外套爛咗啲拉鏈等,我哋有修補服務,連工包料50至100蚊。」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表示,樂見有戶外服公司自發進行有關調查,「數據反映港人對購買禦寒服既環保意識唔夠,業界有責任講畀消費者知道。」他指出,大型連鎖戶外服品牌近年紛紛採用人道羽毛,但坊間有一些不知名的平價羽絨,仍採用活剝羽毛生產,「消費者知道着住件衫,係咁殘忍得嚟,就唔會購買。」
李少文續稱,政府亦需要增加回收膠樽及分類循環使用,將膠樽製成人造纖維服,減輕堆填區壓力,「𠵱家屋苑回收膠樽都做得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