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抗日的滇緬之戰,騰沖慘成一片焦土,而距此不過四公里的和順鄉卻奇蹟的保存下來,然後是文革中各種破壞衝擊,其他古鎮被摧毀不堪,和順卻未曾波及,不知是否取了這名字才能倖免於難。
參觀過騰沖,澎湃悲憤的心情到和順才慢慢緩和;百年大葉柳、如彩虹般的石拱橋、河中洗衣的村婦、一群鴨子游在水面,菜田花田垂柳飛花石板路、還有路中間為方便老人行走或推輪椅特修的路讓人感到祥和,果然城如其名。
和順圖書館氣勢軒昂古雅,大門飛簷翹角,內裏是中西和璧式的建築,有各代名人的題匾,蔡鍔、唐繼堯、胡適之、王雲五、鄭板橋等等……館內的圖書、文物,有來自民間捐贈私人珍藏,西南蠻荒之地能這樣珍貴的文物保存,是一大奇蹟。
圖書館旁邊的文昌宮相傳建於明朝,宮內曾設有中小學學堂,文風很盛,清末雲南狀元曾寫給和順人的一幅對聯:「一路沿溪花覆水,數家深樹碧藏樓」,倒是和順小巷的最佳寫照。
和順小巷的建成可謂用心良苦,在一片爛泥塘之中浮現出了和順人走夷方的歷史;走夷方出外謀生,累積財富,回到家鄉保護古鎮的風貌,尋常巷陌竟有古法造紙、木雕、織布、皮影、土鍋酒等名俗特產,和順的彎樓子是為馬幫而設的停歇住宿之處,抗日時期馬幫為前綫戰士送彈藥送物資軍糧供應不斷。
騰沖因為是西南絲綢之路的極邊城市而輝煌,又因成慘烈的戰場而永垂青史,離它才四公里的和順因為文化薈萃聚集,男兒敢於闖蕩四方,積累財富來回饋家鄉,成為今日騰沖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