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過去,原來去年風季是23年來最活躍,共有9個風要「掛波」,天文台指主因之一,是菲律賓附近和南海北部的海面溫度較正常高,是否與全球變暖、氣候異變有關?
記者 李鈺廷
天文台科學主任蔡子淳回覆《蘋果》時指出,全球變暖確會推高全球各處海溫,但強調這是長期變化,難以將菲律賓和南海北部單一年的海溫偏高,歸咎於全球變暖所致,兩者未必有直接和必然關係。
天文台日前撰文,回顧去年天氣,指2016年共有9個熱帶氣旋要「掛波」,是1993年以來最多,其中10月有3個風要「掛波」,是自1975年以來首次,而在「海馬」襲港期間,天文台發出自1995年颱風「斯寶」以來首個10月八號波。
天文台分析,2016年風季活躍,主因是菲律賓附近和南海北部的海面溫度較正常高,有利熱帶氣旋在附近形成,加上北太平洋西部的大氣狀况,有利形成一道引導氣流,將熱帶氣旋推進南海。
香港去年天氣亦較正常溫暖,全年平均氣溫為23.6°C,較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高0.3度(或較1961-1990年氣候正常值高0.6度),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第七暖,而夏季(6至8月)及秋季(9月至11月)的平均氣溫,分別為有記錄以來的第三高及第五高。
高溫天氣方面,2016年的酷熱天氣日數為38天,熱夜日數為36天,分別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及第二高。低?方面,全年的寒冷天氣日數為21天,較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多4天。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初步評估,2016年很可能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溫暖。根據衛星觀測,因氣?及海面溫度異常高,北極海冰面積整年均遠低於平均,並有7個月(截至2016年11月)創紀錄新低。
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於2016年,亦在全球多處肆虐,當中包括非洲、東南亞及中東的熱浪;加拿大及塔斯馬尼亞的災難性山火;中國南部及美國東部的寒潮;非洲南部、南美洲北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越南、印度部份地區、印尼、菲律賓、西太平洋熱帶羣島、埃塞俄比亞及澳洲東部部份地區的乾旱;中國長江和北京地區、斯里蘭卡、印度、歐洲西部、尼日爾河盆地及澳洲的暴雨及洪澇;海地、古巴、巴哈馬、中國、朝鮮半島及美國東岸由於熱帶氣旋引致的嚴重破壞及重大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