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王海如是典型背包客,在國際義工服務機構「義遊」工作,足迹遍及逾20個國家。「以前冇諗過同媽咪去旅行,會畀藉口自己,儲多幾年錢先」,直至媽媽確診小腦退化症,身體機能不斷退化,以為仍有時間,其實不然。停薪留職半年帶媽媽出遊,慶幸仍未太遲,「想陪佢睇吓世界!」推着輪椅在京都漫步、踏足在香港卻未去過的長洲。世界很大,只恨時間太少。
記者:呂麗嬋
「媽媽,你嘅夢想係乜?」偶然看到有關夢想計劃的廣告,海如問媽媽。「我希望你做官,快啲嫁人……」慈母的答案還是關於女兒,小妮子哭笑不得,只好解釋:「我係問你有乜想做。」從未出國的媽媽嘆口氣:「我都老喇,又坐輪椅,咪就係等你幾個放假,帶我周圍走吓。」「咁你最想去邊?」「日本!鄉里話風景好靚」。閒話家常,成就兩母女出遊的約定。
「媽媽同我好似,都對世界好奇,佢後生時對香港好奇,今日嘅我對世界好奇」。海如說:「過去幾個月,了解多咗。」2012年理大中文及雙語系畢業,三兄弟姊妹排中間,像大部份年輕人喜歡周遊列國,看不同國家文化,聽不同人的故事,偏偏對父母所知甚少,「我未出世爸爸已過身」。
直至4年前,50歲的媽媽確診患病,她不諱言是轉捩點,「越近嘅地方越會忽略,試過飲完茶同媽媽出中環,我話去離島,先知媽媽嚟咗香港廿幾年,長洲都冇去過」。陪媽媽出入醫院,因而與媽媽獨處,她聽了很多從未聽過的家族故事:關於早逝的爸爸,關於關係疏離的婆婆公公,還有關於媽媽年輕時對繁華香港的憧憬,「唔係因為旅行,都唔會傾到呢啲,好想同佢返一次鄉下汕尾」。
尋根,像是上世紀的詞語。自小家貧的海如,16歲已半工讀在快餐店工作,她直言小時候與媽媽關係疏離,「以前細個唔會諗阿媽獨力照顧我哋幾艱難,只知佢返幾份工好唔得閒」,送外賣、倒垃圾、在地盤做雜工,全是體力勞動工作,「我記得有個農曆年,阿媽一個人要倒成幢樓嘅垃圾,嗰時細佬仲細,我同哥哥要去幫手」。
有遺傳風險 盼活出意義
但海如說,家裏再窮都未試過捱餓,「媽媽好注重我哋學業,學校要買電腦,左湊右湊都一定要買」。她與哥哥相繼考上大學,哥哥畢業後做社工,她在非牟利機構工作。只是,子女陸續出身,疾病卻找上王媽媽,半生勞碌為生活,無緣放眼世界,未及享清福,已被困輪椅,「最初唔知係小腦退化,開始時成日無端端跌親,以為只係太攰」。
由懷疑到確診,路途漫長,海如說,4年間見證能頂半邊天的媽媽,由堅持以傘代枴杖,到後來改用助行架;兩年前終於要坐輪椅代步,手眼亦開始不協調。
「小腦退化影響平衡力,其他身體功能都會慢慢退化」,日劇《一公升的眼淚》正是以此病為題材。由於是遺傳病,她與哥哥及弟弟都有五成患病風險。面對家族宿命,海如說已有心理準備,倒是媽媽比自己更看不開,「佢唔肯接受訪問,係怕你會問起呢個病」。面對未可知的未來,她說:「媽媽50歲發病,我仲有廿幾年,會好好諗點樣過,就算將來行唔到、睇唔到嘢,都唔會後悔。」
放眼世界,讓她擁有不一樣的人生觀。「細細個已問自己,係咪讀好書、搵份政府工然後結婚生仔,就係最好嘅人生?」在她心中,錢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媽媽嘅病,令我覺得過有意義嘅生活更加重要」。人生苦短,小妮子希望能為自己而活,讓所愛的人快樂,「帶媽媽去旅行,係好小嘅夢想,就算冇資助都會去,但原來幾微小都好,只要大聲講出嚟,真係會有人和應你」,獲批「今生不做機械人夢想基金」的海如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