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在香港的形象非常良好:它是麥難民的庇護所。它接納許多無家可歸者,容許他們在店內常駐,部分通宵營業的鋪頭更成為流浪者及貪便宜遊客過夜的地方。麥當勞和這些人心照不宣,從不拆穿他們,更有員工送上清水,陪他們走過人生中艱難的一段路。甚至有無家可歸者在麥當勞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麥當勞也的確因此而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良心企業。
可是,敬重麥當勞對弱勢的垂憐,並不妨礙消費者對它的食物安全及品質提出要求。一間快餐店,要成為良心企業,第一要務,是對自己的出品有要求吧?
作為顧客,如果我質疑麥當勞的食物品質,而其他顧客跟我說,「麥當勞收留那麼多窮人,它賣甚麼東西都值得包容。」那麼,這些「其他顧客」是麥膠。有趣的是香港有不少麥膠。他們認為要求大企業選用良心食材不容易,所以連要求都放棄了。
而事實是,如果消費者比企業更強硬,後者是樂意提升食物質素的。當日本人持續杯葛麥當勞致使後者連年虧損後,麥當勞為了挽回日本人的信心,主動邀請顧客分享意見,甚至打算邀請日本的母親們在開放日抽查分店、工廠與農場。
同一間大企業,同樣因售賣中國過期肉品被杯葛,日本人的杯葛見到實效:逼迫麥記正視出品的質素。香港人能逼麥記做到這一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