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0日,應何萬森師兄之邀,出席聯合書院60周年晚宴,森哥與老牌電影明星,享譽至今不衰的胡楓是小學同學,彼此認識七十餘年,現在兩人均年逾八十,仍能維繫情誼,極為難得,何況二人還是「紮紮跳」般健康,更令人羨慕。因修哥在座,不少老、中、青校友走過來向修哥「集郵」,整晚iPhone照個不停,我們同席的,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
一位同席不是中大校友,他突然問起:「我出席過兩三次新亞書院文化講座,覺得很有意思,下次幾時舉行?」左丁山知道2016/2017年度第一次文化講座已在去年10月22日舉行,由何培斌教授講「觀析敦煌──六世紀的美學之旅」,第二次講座何時舉行呢?聯合書院晚宴之時,還未知道,最近收到電郵通知,新亞書院2016/17年度文化講座第二講由浸會大學中文系榮休及榮譽教授鄺健行教授(新亞中文62,希臘雅典大學博士)於1月14日星期六主持第二次講座,仍如常在天光道新亞中學禮堂舉行,下午四時開始,講題是「香港的新派武俠小說」。
何謂新派武俠小說?左丁山小時候在後巷理髮檔看武俠連環圖,記得好像是「越華報」或「紅綠日報」每日都刊登少林武俠小說如陸秀夫、洪熙官等等,作者「我是山人」。後來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與「碧血劍」走紅,全城追讀每日連載。幾十年後,梁羽生金庸被稱為「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鼻祖,有別於20世紀二十年代的平江不肖生之「近代俠義英雄傳」和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梁羽生、金庸之後,到了七十年代,又有一位台灣古龍冒起,古龍且走出梁金二人的武俠小說架構,別樹一幟,得以與兩位大師齊名。
以上只是左丁山常識之談,鄺教授才是新派武俠小說專家。他曾著有多篇武俠小說評論,評說梁羽生、金庸,並結集成書,出版一本「武俠小說閒話」,成為古典文學教授之中一位罕見的武俠小說研究者。他在新亞書院讀書時,適值梁金小說大行其道,每早清晨便落樓到報攤買報紙(大公、明報),追看二人的連載。到了後來,成為學院派,鄺教授才以學理眼光,冷靜分析武俠小說的情節、寫作、主角人物性格等等,聽他主講「香港新派武俠小說」,聽眾定有得着。潮流時興本土文化,新派武俠小說發軔於香港,流行於全球華人圈子,說不定他日香港可將新派武俠小說「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