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寒 藏陽氣防春天發病宜熱敷進補運動強身

今日小寒 藏陽氣防春天發病
宜熱敷進補運動強身

【本報訊】今日是傳統廿四節氣中的小寒,意味着進入冬季較為寒冷的日子。中醫師指出,踏入小寒需更着重「冬藏」,即收藏身體的陽氣,包括減少捱夜、多曬太陽及做運動、熱敷保健穴位,均有助身體溫陽補氣,抵禦外邪入侵。港人多見的氣虛、陽虛體質可適當進補,強壯體質以防病。
記者:梁麗兒

註冊中醫師邱宇鋒表示,在中醫角度,踏入冬天小寒後,要避免陽氣虛損,因為陽氣足夠才能抵禦外邪及防病,即使患病,陽氣充足的人士都可以加快康復。《黃帝內經》指出「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即冬天陽氣不足,以致感染寒邪,令寒邪有機會一直潛伏體內,到春天再受風邪侵襲時,風寒病情便會變得更厲害。臨床情況顯示,小寒之後較多人因為陽氣不足,不夠強壯而易患病,常見包括因外感及久咳求醫。
踏入小寒,兩類常見的體質宜適當進補,包括氣虛及陽虛。邱指,氣虛即容易攰、無氣、「講嘢把聲好似冇力」、面色蒼白等,此體質主要與平日少做戶外運動、較少鍛煉有關,多見於寫字樓工作人士。氣虛的人在小寒前後會易覺攰,故適合補氣,採用補氣健脾的食材,包括北芪、黨參,推介煲參芪淮山烏雞湯,有補氣、益氣及升提作用。
陽虛體質即容易發冷、怕凍、「唔鍾意吹風、吹冷氣」、大便稀爛等人士,邱稱,此體質與日常缺乏運動,愛吃生冷飲食、吹風受寒有關,在踏入小寒後身體會更覺寒,尤其降溫時易感不適包括咳嗽、肚凍或腹瀉,建議用巴戟、杜仲等可溫腎補陽的食材煲湯,如巴戟杜仲瘦肉湯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另外,飲薑湯都有助溫中驅寒。市民若未能分辨自己體質,不建議胡亂或盲目進補。

捱夜易氣虛

若非屬上述兩種體質,小寒過後也要做好保健養生工作。邱指,冬天日短夜長,陰盛陽衰,宜多休息、少捱夜及夜蒲,可免因過勞而耗傷陽氣,體虛人士尤其容易因而患病。長期捱夜無論加班或夜蒲,不但影響日間精神,長遠也會引起氣虛、陽虛體質,或引發陰虛上火,不容忽視。
邱推介可熱敷有補氣、補腎功用的穴位作保健,包括腰下部的腎俞、肚臍下的關元及氣海、腳底的湧泉。此外,冬天宜多到戶外曬太陽或陽光下運動,有助溫陽驅寒、補氣,但切忌一次過做太多劇烈運動,以免過度消耗氣血,宜循序漸進,尤其平日少做運動人士,同時要配合足夠熱身。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