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為名導費穆拒為汪精衞慶功

父為名導費穆
拒為汪精衞慶功

【本報訊】「我有一個自強求變嘅父親,費穆先生」,費明儀曾如此形容其父。她的曾祖父是清朝御醫,父親是中國著名導演費穆(圖),一直鼓勵她學習音樂,「爸爸話唔好放棄音樂,你去學音樂,將來我導演,你同我配音樂,呢個係我哋嘅君子協定」。惟父親因心臟病早逝,協定無法實現,但她謹記亡父教誨,「藝術唔能有任何商業嘅影響喺度,藝術就係藝術,佢係好堅持呢一點」。

代表作《小城之春》

1906年生於上海的費穆,26歲加入電影界,曾與阮玲玉合作,執導第一部電影《城市之夜》,其後《小城之春》更是代表作。費穆的愛國情操亦為人敬重,1936年拍攝《狼山喋血記》,以打狼寓意抗日,其後日軍攻佔上海,他寧退出電影界也不願與日軍合作,繼而轉向話劇界。費穆參加的第一個劇團名為「天風」,該劇團與國民黨周邊的地下組織關係密切。天風解散後,他先後成立多個劇團,往往被封一個又成立一個。其中一次是因不想為曾與日本人合作的汪精衞慶功而解散劇團,可見戰亂時他仍堅持原則,表現知識分子的風骨。
費明儀也繼承了父親的堅持。1949年舉家移民香港,父親安排她跟隨趙梅伯教授學習聲樂。1951年皇仁書院舉行音樂會,當時費提議演唱中國藝術歌曲及民歌,但趙反對,指中國民歌是共產黨的東西,但她抗議,指即使歌曲來自內地,但內容也與大眾有關,最後說服趙。那場音樂會是費明儀首次演唱,當時抱病的父親堅持出席打氣,兩星期後病逝,對她打擊很大。
■記者陳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