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內興建北京故宮博物館一事,港府予人的感覺就是「照單全收」。實際上,這也是香港官員近年來的通病:凡事向北望──只要是從北京來的,便得全盤接受。今次事件,令本來極具國際化潛質的西九文化區,急速收窄至只剩下「中國化」,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在規劃上,興建故宮分館最惹來爭議之處,便是其選址。分館將會座落在西九文化區的西北面,原本該地是作「大型表演場地和展覽中心」。公眾質疑的是,當中沒有按照既定程序做好諮詢,在修改原有方案前聽取民意。這是香港的一貫做法、價值觀所在,港人發聲,合情合理。
守護諮詢制度以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從文化角度來看,西九文化區本應是推進國際化的平台──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團體,原本可以在故宮分館的選址上表演;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藝術品,也可在此作短期展覽,而現在於長官意志下,就只剩下北京故宮,剩下單純的「中國化」。
我們固然毋須把「國際化」和「中國化」對立起來,但有一點必須注意:香港需要走向中國,更需要走向國際;北望中國之餘,更需要放眼世界。整個西九文化區項目的原意,也就是如此──「促進香港長遠發展為國際藝術文化大都會」、「促進香港及國際的藝術工作者之間的合作」,這些都寫在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願景及目標」之中。
可惜的是,凡此種種,均在現時當局的計劃中付之闕如。只剩下故宮一館獨霸相關用地,實在是「只見中國而不見國際」。
香港的文化藝術,以至整個城市的發展,當然需要具備中國視野,但無可否認的是,香港需要中國,更需要世界──因為香港的定位,不應只是「中國香港」,更應是「世界香港」。國際化,是香港一路走來的生存之道,這並不是一句虛言。
文化藝術區,理應是觀看一地歷史文化的窗口。可惜,西九文化區的建築設施,既未充份展現我城連結世界的香港故事之餘,復又被突兀地插入代表中國政權正朔的故宮分館;由通往世界的窗口,淪落為政權地標,西九文化區的墮落,不正正是香港主權移交後寫照?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
周日東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