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共識瓦解的一年,無論是國內改革共識還是國際全球化共識,曾經大家期待相信的一切都面臨煙消雲散的風險,這為2017年帶來諸多不確定性。」這是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首席財經評論員徐瑾去年底一篇文章的開頭。中共國和國際的政經不確定性,也影響到香港今年政經的不確定性。
對香港的政經形勢,我有兩點與時下社會輿論不太一樣的看法。
第一點是政治形勢。我不認為梁振英的放棄連任意味中共對港路線或政策有改變。《成報》、《大紀元》都把中共內部的權力鬥爭聯繫到對港路線,甚麼「四人幫」,習派江派,其實都出自他們的主觀願望,也迎合香港社會在無奈中的期盼,就是最高領導習近平是好的,一切在香港的倒行逆施都是江派等習以下的人搞出來的,隨着江派被清洗,「四人幫」以梁振英為先兆而會陸續倒台,於是香港一天都光晒。
但是,從梁振英述職獲習近平的高度肯定,習一再強調反港獨路線,從張曉明最新的講話,從遲遲未批准曾俊華辭職,從林鄭高姿態宣稱在香港建故宮博物館,完全看不到中共有改變對港路線的迹象,倒是看到延續路線的表述。梁振英的不連任,擺明就是由於在選委中數不夠票,故必須換馬才能延續路線,而要換之馬也呼之欲出。
中共權力鬥爭是存在的,但根據我數十年的觀察,在對外政策包括港澳政策方面,卻是自上而下一支竹竿插到底的。若說下面會違背最高領導旨意,或蒙騙最高領導,這在大陸各地並不罕見,但對港澳政策卻未曾有。
若要中共對港政治路線改變,不是依靠最高領導的忽然英明,而是依靠香港反對派的實力,比如否決政改,比如選委會選舉的大幅成長。然而,任何對民主進程的推進,對中共來說都是要分薄它的權力,專制政權絕不輕易讓步。
第二點是經濟形勢。《金融時報》的徐瑾認為,2017的中國經濟比起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加困難。當前中國經濟有兩朵烏雲,一朵是國內債券市場風險,另一朵則是中美貿易風險,而以後者最難纏,因為它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過去十餘年,宏觀經濟往往不需要太多關注政治情況,但是「隨着2016年的政治黑天鵝頻繁出現,無論英國脫歐還是特朗普上位,逆全球化抬頭。特朗普上臺之後,其政策要點在於回歸美國,對於世界早已習慣享受其好處的全球化進程來說是負面消息;就中國而言,不僅貿易爭端可能難以避免,地緣政治方面的緊張狀況也很可能惡化。」
老董說,中國好,香港好。那麼中國不好,香港是不是也不好呢?我認為,今時不同往日,在中共國的達官貴人紛紛要走資避難的情況下,資金湧來香港,將撐起樓市股市。因此,中國經濟不好,香港經濟未必不好。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