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人受夜尿困擾更影響睡眠,但往往諱疾忌醫。泌尿外科醫生指夜尿成因眾多,未必只與膀胱或男士前列腺有關,其中夜間多尿症是因為體內激素分泌失調,令夜間尿量可達日間的三分之一以上,尿頻症狀亦不一定明顯,與器官功能也無關。市民可透過記錄每日尿量幫助醫生診斷病因。
記者:于健民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陳龍威表示,當膀胱快儲滿尿液就會產生尿意,成年人膀胱容量約400至500毫升,人體每小時約有50毫升尿液進入膀胱,理論上若在睡前小便,入睡後8小時都不會有尿意,但若睡前吸收太多水份或咖啡因,就會加快尿液進入膀胱速度。他指如持續每晚有2次或以上「屙夜尿」,就代表患夜尿症。中大公共衞生與基層醫療學院以往調查顯示,32%港人有夜尿問題。
男士誤當前列腺問題
陳龍威稱,其他夜尿成因包括膀胱容量收窄、前列腺肥大等,睡前少喝水及勤做身體檢查,有助減少夜尿,但臨床上亦有部份夜尿個案與器官功能問題無關,如夜間多尿症。
一般情況下,在入睡後身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從而減慢腎臟製造尿液速度,控制尿意,但夜間多尿症患者的ADH分泌量較常人少,尿液在晚上加快排進膀胱,因而產生尿意。患者晚上尿量較一般人士多,更可達日間尿量三分之一以上,「未必需要去4、5次廁所,但每次都去好耐」,一晚隨時排超過500毫升尿液。
雖然夜尿症狀無分男女,但陳指臨床上不少男士因怕夜尿是前列腺問題,故會「死死地氣求醫」。曾有75歲男士,夜尿問題持續10年,小便間中有泡,即使控制睡前不吃生果及不喝水也無好轉,「佢係驚自己前列腺有事睇醫生,但檢查後冇問題」,終確診是ADH分泌失調引致,須接受藥物治療增加ADH分泌。
夜尿不單影響睡眠,更會增加長者來往洗手間時跌倒風險,故必須及早改善。除留意每晚上廁所次數,亦建議有症狀市民記錄每天及每次排尿量,以計算晚間排尿量是否過多。
治療夜間多尿症主要透過藥物增加夜間ADH激素的分泌,減低夜尿次數同時改善患者睡眠質素。身體在睡眠時會啟動控制血糖機制,理論上睡眠時間越易被夜尿打斷,血糖也越高,接受藥物治療後血糖水平也會顯著回落。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