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異度空間】
香港乜都要快,就連剪頭髮都像與時間競賽,凳都未坐暖便剪完,想嘆住剪的心情也沒有。位於屯門工業區廠廈的Tomo Fish,細細的單位只有一張剪髮椅和洗頭設備,髮型師Eagco(梁宇恒)說希望這個空間只容納一位客人,這樣既能專心,客人也會特別享受剪髮的時光。
16歲入行的Eagco經歷過三年洗頭日子,遇到好師傅做助手,開始替時裝雜誌負責頭髮造型,近年獨立發展,為獨立樂隊或音樂人如雞蛋蒸肉餅和觸執毛做髮型,現在每星期兩天在銅鑼灣髮型屋替熟客剪髮,其餘時間則會在Tomo Fish提供私人剪髮服務,有空便接外景拍攝,生活更自由。他笑言自己只是個街坊飛髮佬,為大家剪個靚髮,這種想法我倒是很欣賞。
髮型屋多功能空間
20歲那年Eagco覺得自己經歷太少,選擇放下所有去澳洲工作假期見識世界,其後決定每年抽一個月去不同地方旅行體驗,曾去過斐濟、新西蘭、印度、清邁和台灣環島遊,「一年只有12個月,返工已經返了11個月,用一個月時間去旅行都不太過份吧?」今年初再踏足台灣,往花蓮探望開髮型屋的英國朋友,令他很羨慕這種生活,於是回到香港促成了Tomo Fish這個多元空間的誕生。
他不想定義Tomo Fish為髮型屋,所以並沒取名salon,剪頭髮只是其中一樣服務,在這裏可玩相機研究菲林、看電影和聽音樂,很隨心。工作室最特別的是由卡板砌成的牆身,層架上擺賣朋友的明信片及唱片。閒時會招呼朋友,一手一腳造張枱讓客人的小朋友在上面隨意畫。有些客會帶手工啤酒待剪髮後一起喝;好些客甚至會帶黑膠碟,每次剪髮便可聽自己喜歡的歌。Eagco說在這裏最好就是可穿拖鞋,不用煩惱穿甚麼。
環境放鬆邊剪邊傾
五月正式開張,六月初首個街客竟是個嫁來香港的台灣女生,上月更有個馬來西亞人放下行李便來剪頭髮,最令他意想不到。剪髮三百多元,對於市區來說算便宜,但對於屯門區來說便有點貴,沒有大肆宣傳,只貼過些街招便有中學生登門剪髮,卻因為地點偏僻不易找,所以客人都比較特別和有性格。「他們可能覺得這個環境很放鬆,自然信得過我。」這裏令他接觸不同層面的客,邊剪髮邊傾偈,了解一下對方的生活也很有趣。「想大家輕鬆一點,沒有平日在髮型屋剪頭髮那種壓迫感,可以聽自己的歌,享受自己的私人時間和剪髮過程。」剪髮時聽音樂、看書、睇戲、彈結他統統都可做,這裏可讓大家發夢,聽落奢侈,但其實香港人正需要這種空間。他希望將來Tomo Fish這個平台有朝一日擴展,放更多本地音樂人和藝術家的作品,多個地方讓人看見他們的努力。
fb:Tomo Fish
記者:畢慧婷
攝影:許先煜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