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越禁越熱的妄議潮 - 李平

蘋論:越禁越熱的妄議潮 - 李平

自2014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下令官員不准妄議中央之後,「妄議罪」的指控就有向下延伸、向各領域擴散的趨勢,如江西禁止官員妄議省委決策,華東某市公安局副局長因否定「一國兩制」被指妄議中央,《人民日報》近日更炮轟豆瓣、貓眼等網站妄議國產電影。但只要有官員公開言論出錯,或是官媒遣詞造句出錯,就必然引爆一波又一波的妄議潮。

《人民日報》被譏精神錯亂

最新的妄議潮,其中一波是由《人民日報》引爆。雲集張藝謀、王家衛、劉德華、梁朝偉等演藝圈大腕的電影《長城》、《擺渡人》上映後,劣評如潮。令人意外的是,影評發展成愛國之爭,甚至有人叫囂:「以後凡是給國產片差評的都是漢奸。」中共喉舌《人民日報》也高調加入戰鬥,向給予劣評的網站扣上大帽子:「不負責任的言論,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
《人民日報》擺出一副禁止豆瓣、貓眼妄議國產電影的姿態,惹怒了網民。有人說:「這個年代,只能看,不能有看法。」「現在這麼多指鹿為馬的事,不是為了讓你信,而是為了讓你服。」「不許罵黨,不許罵政府,不許罵春晚,現在連電影也不許罵了,以後連國足也不許罵了。」
這波妄議潮來勢洶洶,《人民日報》只好作出「平衡報道」,又發表署名評論〈中國電影,要有容下「一星」的肚量〉。然而,網民並不領情,繼續諷刺「國產電影評幾星?國旗已經有了明確規定」、「精神錯亂是《人民日報》的特色」。
如果說,《人民日報》因電影《長城》、《擺渡人》惹火燒身,令人莫名其妙,那麼,雲南省代省長阮成發在滬昆(上海-昆明)高鐵全線開通典禮上致辭時,把「滇(音同顛,雲南省的簡稱)越鐵路」讀成「鎮越鐵路」,由此引爆妄議潮,並拖累習近平,就是咎由自取、枉為法學博士。
網民揶揄:「歷史上的滇越鐵路不知道,那有名的滇池,他不知道嗎?雲南的簡稱他也不知道嗎?」「這些官僚基本上都是理工科畢業及黨校的碩博連讀,對於歷史和人文常識以及人文關懷基本上沒有!」雲南省長竟然不識「滇」字,自然令網民想起習近平今年9月在G20工商𥧌會致辭時,把「通商寬農」讀成「通商寬衣」。

禁妄議何來批評與自我批評

俗語說,仙人打鼓有時錯。官員致辭時或因口誤、或因原稿有誤而出錯,本來沒甚麼大不了。但中共既禁止妄議中央、妄議領導人,又嚴打記者、網媒的手民之誤,就難怪網民也小題大做。新華網稱習近平是中共「最後(高)領導人」、騰訊網報道習近平「發飆(表)重要講話」、樂視體育旗下亞洲足球微博把「國足主席」蔡振華寫成「國家主席」,都被定性為政治錯誤而有編輯被炒,依此類推,鎮越鐵路的阮成發、通商寬衣的習近平又該受甚麼處分?
更可笑的是,一邊是嚴禁妄議中央、妄議省委、妄議國產電影,另一邊是中央政治局舉行民主生活會,下令要勇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習近平還在會上強調:「不能職務越高就越說不得、碰不得。」2013年9月,河北省委舉行民主生活會,由習近平親臨督陣,並作為生活會標本廣為宣傳,但諷刺的是,與會的常委中迄今已落馬的有時任省委書記周本順、組織部長梁濱、省委秘書長景春華、政法委書記張越。
一個連國產電影都不准妄議的國度、政黨,還能指望有批評和自我批評?正如網上段子所言:「外國人批評你,是『干涉中國內政』;民眾批評你,是『尋釁滋事』;黨員批評你,是『妄議中央』;官員批評你,是『拉幫結派』 。那『深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咋玩呢?」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