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最快2018年第3季啟用的香港兒童醫院,將主力診治地區醫院轉介的複雜或罕見癌病個案。因應不少住院病人需要接受跨專科手術,該院正籌備全港最大兒童深切治療部,包括設近20張病床,並是首間醫院把新生兒深切治療部(NICU)及兒科深切治療部(PICU)的醫生「分家」,把醫生與病人比例拉至一比一,透過更全面的照料,縮短癌病兒童留醫深切治療部的時間。
記者:于健民
兒童醫院行政總監李子良向本報指出,兒童醫院啟用初期先開放腫瘤科、腎科、心臟科門診,以及深切治療部,至全面投入服務後,會提供最少10個專科門診,以及放射診斷服務;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瑪嘉烈醫院兒童腎科會是首批搬入新醫院的專科。
不接收流感哮喘個案
治療癌症個案相當複雜,不少兒童需要留醫深切治療部觀察。本港現有8間公立醫院同時設有PICU及NICU,每間病床十多張;由於兒童醫院每年需施行數百宗跨專科大型手術,故兒科深切治療部設約20張病床,全港最多。李子良稱,日後腸臟壞死、先天氣管阻塞等小兒外科手術,以至血癌、腦癌、器官移植如換心或換腎手術,也能於新院由跨專科團隊處理;但換肝手術暫時仍由瑪麗醫院主理。至於正受嚴重細菌感染、已經出現肺炎或腦炎等併發症的病人,由於其他公立醫院能自行處理,故兒童醫院不會接收。
現時每間公院兒科深切治療部每更當值醫生不足10名,醫生與病人比例約為1對2至1對3,但醫生需一併處理NICU及PICU病人。據了解,兒童醫院正嘗試嶄新的服務指引,若醫生接手NICU病人,直至該病人轉回普通病房前,該醫生毋須接手PICU新症,反之亦然;此外,亦有意透過增聘兒科醫生至超過20人,以確保NICU及PICU的醫生與病人比例均達至1比1水平。
有資深兒科醫生表示,以往做法下,醫生較難全神貫注跟進複雜個案,增加人手或可加快病床流轉,以腦腫瘤小童為例,手術後一般需在PICU留醫2至3日,才會轉往癌病科病房,料日後癌症病人住院日數可再縮短;而每年可施行的心臟科手術,亦可遠多於公院平均的100宗。
至於專科門診的收症準則,李子良明言,該院不會接收流感、哮喘、急性創傷等個案,「呢啲症其他醫院已經可以妥善處理,無謂要病人舟車勞頓」。他表示,明白家長短時間未必理解醫院的定位,「亦唔排除會因為有啲醫生嚟咗兒童醫院,點都要求轉介」,他強調已着手制訂指引,向私家醫院及診所介紹各種應轉介兒童醫院病人的病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