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成為《紐約時報》的名筆寸嘴前,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Paul Krugman)的老本行是國際貿易理論及政策。九十年代初他還沒有像現在那樣聲名顯赫(至少未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常在雜誌、報章撰文評論國際貿易問題,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優劣、克林頓政府的“managed trade”政策有沒有作用……到後來成了專欄作家才不再專談國際貿易,而是政治、經濟、選舉等議題都說上一嘴。
特朗普當選總統,屬於自由派的克魯明自然對他口誅筆伐,從個人風格到政綱都批得體無完膚,但說得最到肉的還是老本行貿易政策及保護主義。對克魯明來說,特朗普毫無疑問是個保護主義者,想建立貿易壁壘支持美國製造業絕不是空談嚇唬人,明年1月他上任必然大打貿易戰,國內外沒有誰可勸服、阻擋他,世界經貿格局將因此而亂作一團。
根據克魯明的分析,搞保護主義及貿易戰對特朗普有三大好處,其一是兌現保護工人飯碗及美國產業的承諾;其二是顯示他誰也敢得罪;其三是轉移視線,利用外部爭議掩飾內政上的缺失。
首先,特朗普勝選,關鍵就是得到白領工人一族的壓倒性支持,讓他在原本民主黨票倉的幾個工業大州如賓夕凡尼亞、密歇根、威斯康辛州順利勝出。既然受惠於這些選民,兌現承諾「保護」一下他們的飯碗理所當然,而「保護主義」及貿易壁壘正是其中重要手段。
為國內政治炸彈轉移視線
第二點更易看到,特朗普向來愛以強人形象出現,對任何批評都會迎頭痛擊,更從不會認錯。可扮強人是有成本的,特別是涉及軍事冒險更隨時陷入泥沼,強人變成被迫終止戰爭退場的弱者,就像介入阿富汗、伊拉克的小布殊。經貿戰卻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會涉及重大的財政負擔,不會有蓋上國旗的美國大兵遺體運回國,還可以顯示特朗普為了捍衞美國利益誰也不賣賬,連手持過萬億美國國債的中國也不放在眼內。
第三個好處需要解釋一下。克魯明認為特朗普上場後得配合共和黨原本的政綱,包括減稅、削減政府開支、推翻醫保改革(或至少一部份)。除了減稅,削減政府開支及推倒Obamacare,不但帶來行政上的混亂,更會令大量倚賴政府補助的低收入階層生活變得困難,隨時觸發廣泛的抗議浪潮以至政治動盪。拆解這些政治炸彈不容易,比較好的方法是轉移視線,就像年前的有趣電影《Wag the Dog》 醜聞纏身的總統藉國外危機、戰爭轉移民眾視線。當年克林頓在性醜聞鬧得最兇的時候,就向伊拉克發射巡航導彈以「懲罰」薩達姆,希望轉移民眾的注意力。特朗普也許不至於來一次真正戰爭,但貿易戰卻是好的工具,既可令民眾對敵人同仇敵愾,也分散選民的注意力,一石二鳥。
最方便的是,發動貿易戰基本上是總統的權限,不必國會批准,行政機關可以自行其是。既然有足夠的動機及權力,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已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及有多大規模。克魯明認為,長遠而言貿易戰不致重創全球經濟,但短期內引發的動盪及disruptions卻相當嚴重,倚賴全球物流供應鏈存活的地區、城市將會最受打擊,世界貿易量將會萎縮,中國作為美國頭號貿易對手更是難以倖免。他寄語大家不要對特朗普抱有幻想,反而該為即將來臨的貿易戰做好準備。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