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局部開放礦洞

研局部開放礦洞

【本報訊】馬鞍山鐵礦場記載香港礦業最輝煌的歷史,惟礦洞日久失修,外表有如廢墟。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助理總幹事(機構發展)林兆秀指,保育礦場最大困難是欠缺經費,故舉辦以礦場為主題的比賽,希望籌款活化曾為礦工們服務的建築物,並推動社區教育工作。

盼獲資助活化礦村

林表示,位於馬鞍山村的信義會恩光堂有約65年歷史,今年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當年5座建築物是學校、禮拜堂及救濟品倉庫等,為礦工及家人提供慈惠及教育服務。其中3座建築物2015年自資450萬翻新,現展出礦場的歷史。另外兩座建築物亦需相若經費活化,作永久展覽場地,「以前礦村文化係刻苦、自力更生,希望可以將呢啲教育下一代」。他又說,最理想是有介紹板設於礦洞外,並有足夠人手清理雜草和維修礦洞,但需經費及政府協助。
對於有不少遊人爬入礦洞探險,林說洞內非常危險,但早前曾與地政總署商討,將其中一個礦洞局部開放30至50米。他認為政府持開放態度,「不過程序都好繁複,我哋仲要搵專業人士入去睇吓安唔安全同正式入紙申請」,期望最快5年內可實現。
■記者李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