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可能是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尤以美股)最被低估的一大風險因素,兩國為全球第一及第二大貿易國,任何由中美經貿關係轉變所產生的震盪,將會延伸至全球每個角落。在2015年,兩國雙邊貿易量為5,980億美元,美國出口往中國的為1,160億元,中國出口往美國的為4,820億美元。一旦兩國展開貿易戰,中國潛在損失的貿易金額及其GDP佔比似乎會較美國為高,但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進口依賴程度,較中國對美國的依賴為高,一旦貿易戰展開,勢將演變為兩敗俱傷的局面。
估計特朗普在上任後,短期內會動用總統行政命令,對若干貿易條款作出單方面的修訂,隨後或會對美企徵收5%至10%的進口稅或提供出口補貼。新政府料會待2017年4月財政部公佈新一份有關貨幣操縱國報告,作為對中國徵收懲罰關稅的「理據」。行動初期如果只是一種針對性的懲罰,現時備受美國關注的中國鋼鐵業料將首當其衝。
美國由中國進口的三大貨物品種依次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網絡器材,若懲罰性關稅是全面性徵收,這三大類中國出口的貨品均會受損,但由於中國同時是這三類貨品的全球最大供應者(佔全球七成產量),美國若要轉向其他國家進口這三類貨品將遇上困難。在這情況下,美國提高關稅變相同時提高了美國民眾的消費稅。另外,中國有35%的出口貨品是以加工為主,若美國向該類貨品徵收懲罰性關稅,會導致與供應鏈相關的國家及地區出口受損,其中日本、南韓、台灣、香港及新加坡等均會受到打擊。
如果美國只是對中國個別行業作出針對性的懲罰,中國只會溫和地採取同等的回應;但如果美國的行動是全面性而且稅率甚高,那麼中國則會採取相應的報復性行動。美國向中國出口的三大貨物品種依次為:大豆、汽車及飛機,這三類貨品中國均可從其他國家相對容易地找到替代品。美國有近兩成的農產品是出口往中國,此外,出口往中國佔個別大州份的總出口比例甚高,例如佔華盛頓州的兩成出口或每年190億美元;加州每年出口往中國160億元,其中四分一為電腦及電子產品。中國消費者在2015年購買了1.3億部蘋果手機,而美國本土消費者只購買了1.1億部。一旦中國作出報復性行動,這三類貨品及其相關州份將會受創;一旦行動升級,中國或會威脅取消在未來20年擬向美國購入的6,810架飛機定單,總值超過萬億美元。
若出現較壞的局面,兩國貿易爭拗升溫並引發全面性的互相報復,全球增長或會因而大減0.5至1個百分點;若雙方鬥爭升格至外交及地緣政治層面,那麼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潛在打擊更是難以估計。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