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氣是非常煩人的事,每當有口氣時,無論是親人、同事或是朋友都會敬而遠之,形成一種社交上的無形隔膜。從中醫角度來看,口氣究竟是怎樣形成?首先要排除口腔疾病所造成的口氣,例如牙周病或是蛀牙等。口氣與脾臟、胃和大腸的功能正常與否有很大的關係。
胃主受納及通降,胃接受及容納食物後進行消化,並把食物通降下行至小腸作進一步消化。脾臟負責把受納於胃的食物進行運化,使食物進一步成為精微物質(氣、血、津液)。大腸主要功能是傳化糟粕,把食物殘渣排出體外。三者功能出現問題,都會形成氣機的運行失調,使濁氣不降而形成口氣。
雖然口氣的成因很多,但是以食積或便秘最為常見。當飲食過多、嗜食肥膩或脾胃功能虛弱都會導致食物積聚於胃,胃失和降,濁氣上逆成形口氣。脾胃虛弱應以健脾益胃為主,可以使用白朮、山藥或白扁豆煎成湯劑服用,如果兼有食滯阻胃,可以加配山渣、麥芽、谷芽、萊菔子等來消積和胃。
便秘的治理方法固然是通便,但是雖要分辨是實證便秘或是虛證便秘。如果是邪滯腸胃使之壅塞不通所致的實證便秘,應以祛邪為主,使用瀉熱或溫散之法。如果是腸失潤養而推動無力所致的虛證便秘則以扶正為主,使用益氣溫陽或滋陰養血之法。由於證型繁多,如果胡亂單靠通瀉大便之法,未必能解決問題甚或適得其反。一般便秘可透過多吃蔬果、多喝水或腹部按摩來幫助通便,如都不能使大便通暢,兼有口氣則應求診中醫,對症下藥。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陳駒醫師
隔周四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