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0件舊物送歷史博物館

逾30件舊物送歷史博物館

【本報訊】信興酒樓除了可以飲茶,它亦刻劃老香港的點滴,當中有多達30多件舊物會送往歷史博物館,由標誌到店名,餐具到文字,都是到信興打卡一族不曾知曉的故事。原來50年代信興的名字是「信興茶室」,70年代易名「信興樓」,80年代才開始名為「信興酒樓」,「因為當年冇酒字,會被人以為冇酒賣,唔夠高檔,而且同行都已改為『酒樓』」。
信興酒樓的標誌在大門側,於70年代設計,是一個海中帆船,代表着以前臨海的深水埗。深水埗和「窮」已劃上等號,但舊物中卻有刻上「信興樓」的魚翅煲及魚翅碗,意味數十年前,深水埗有魚翅提供。羅少東指,這是由於20至70年代,空運未發達,船運是主要運輸。深水埗未填海前是一個主要碼頭,商人都於深水埗做生意,與現時以基層為主的深水埗是兩個光景。

花碼餐牌碩果僅存

「〣、〤、〨」(3、4、8),你又讀得懂嗎?這些中國傳統花碼數字,曾廣泛應用於本港食肆、小巴及街市。信興酒樓的花碼數字紅底白字餐牌亦將會送到歷史博物館,餐牌上的紅燜斑頭腩只售22元,是現時酒樓大點的價錢。
酒樓膠袋上的電話亦只有7個數字,印證89年至95年間固網電話歷史。紅梅邊的茶具及餐具十分罕有,茶杯非現時酒樓的圓小杯,而是有耳柄的西式杯;保溫力強的無柄腸粉蓋可說碩果僅存;醬油格亦是由少見的米通瓷製造,用燈一照立即透光。酒樓的牆紙則是類似尼龍配以金屬的質地,當年從美國運到香港,從牆上撕下牆紙,牆身的批盪甩掉,牆紙仍絲毫無損。
80年的信興酒樓,訴說着的故事不只是區區一盅兩件和紅牆綠瓦。老酒樓少了一間,留下的是無盡歷史美談。
■記者梁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