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快到盡頭了。展望來年香港政經狀況,尤其是政治方面,恐怕離不開中共國的形勢。特首換甚麼人,是否延續梁振英路線,是眾所關注的焦點。
長久以來,觀察中共或所有專權政治國家的政策走向,可概括為兩句話,一句是魯迅詩句「一闊臉就變」,另一句是中國俗語「不見棺材不流淚」。這兩句話講的都是經濟形勢。儘管專權國家永遠政治掛帥,但說到底,真正影響其政策取向及官民取態的,仍然是經濟。
近十多年來,中共經濟起飛,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之後,中共那種「一闊臉就變」的態勢,在國際上,在對港政策上,在管制人民的自由上,擴而及於一些富起來的人民的嘴臉上,都暴露無遺。具體情況毋須細表矣。
回想中共過去幾個經濟困難時期,比如1958-1961年大躍進隨之大飢荒,文革末期經濟到了崩潰邊緣,都緊隨着就是政治寬鬆的到來,大飢荒後農村實行三自一包和報刊言論自由的放鬆,文革剛結束後北京之春和「真理標準」的討論,以至政治改革的提出,儘管有人事變遷因素,但從執政共產黨的整體來看,實是面對經濟困境的「不見棺材不流淚」的被迫改變。中英關於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也體現出中共剛從經濟困境中醒來的寬鬆。而當經濟有了進展,六十年代就搞文化大革命;近年經濟起飛,內外政治也越趨嚴控。
可以這樣形容中共的施政規律:經濟增長+政治寬鬆=一個常數。即經濟與政治永遠處於此消彼長狀態。
2017年世界經濟一般都看好,但中國的經濟就看差。特朗普上臺後美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均將加快,減稅會使相當部份企業回流美國,美元升值雖使美國出口產品更昂貴,但對美國消費者和購買海外零部件的美國企業有好處。而中國則GDP增長下跌,貿易不振,外商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同時資本持續外流,過去一年多,中共為阻止人民幣下跌而拋售美債,使外匯儲備大幅減少。日前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稱,2017年將大幅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顯然想吸引更多外資以緩解資本外流。
與經濟相應的是國際政治,特朗普已顯露美國可能放棄自七十年代以來的聯中抗俄政策,或改為聯俄抗中。美、日、台關係微妙變化,使中共在經濟趨弱、少了籌碼的形勢下,在國際政治上較前孤立。
按以上所說的中共政經此消彼長的規律,實在不能夠說有甚麼「梁振英路線」,他只是中共「一闊臉就變」的強硬路線執行者而已。隨着經濟逆轉,中共選擇梁的繼任人,若路線變柔軟,也不是基於對梁的不滿,而是在政經趨惡劣的形勢下,遵行「不見棺材不流淚」原理而作出調整。
不過,以上講的施政規律,是建基於領導層仍然以黨國命運為重,而作出的應變之道。但當80%以上高幹都已將財產、家屬移往境外的情況下,高層決策就難免有全然不同的考慮也。說不定在政經形勢嚴峻之下,更要加強控制,更要干預香港的自由和法治,以掃除中共高官走資走人的所有制度障礙。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