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甚麼電視迷,「煲劇」這玩意,也要看有沒有心水的劇目。講述伊利沙伯女皇的《The Crown》,我一直也沒有時間欣賞,聖誕長假,避免人多擠迫,最佳娛樂就是躲在家中將此劇由頭到尾「煲」一遍。
以近代史為題材拍攝劇集,最難拿揑之處在於要娛樂觀眾,但同時又要忠於史實,劇作家Peter Morgan要記一功。
我認,我是懷着戀英戀殖的情意結去欣賞。但在欣賞之餘,也不無反省當下世道的空間。劇集的場景是戰後的英國,幾乎每個角色,都跟伊利沙伯女皇都有一定的矛盾又糾纏的關係,但當中最令我感受最深的一段,是伊利沙伯女皇和邱吉爾的對手戲。
劇中的邱吉爾垂垂老矣;昔日的民族英雄、自由鬥士,曾適應不了和平日子的政治氣候,在戰大選輸給工黨的艾德禮(Clement Attlee)。到1951年也就是劇集開頭,邱吉爾帶領保守黨重奪下議院,並再次拜相。不過,當時無論是保守黨內閣抑或在野工黨,都認為這個老頭精神和體力應付不了工作需要,態度和眼界亦不合時宜;劇中的邱吉爾只關心國際局勢,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反殖獨立運動,對民生內政漠不關心。
劇中的邱吉爾,跟大英帝國一樣,都是叱咤一時,但無可奈何地面對歲月的無情。雖然在禮制上他是庶民,但在骨子裏他認為自己承擔了大英帝國的榮耀;在他心目中,世界不可以沒有大英帝國,大英帝國也不可失去皇室的權威,而英國政府也不可以沒有他。
劇集中的邱吉爾也有謙卑的時候,更會以自己的方法去對別人表示尊重。他不是目中無人,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令他不得不將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別的地方,例如帝國的未來和世界國際秩序。
大陸創作人眼中只有仇恨
邱吉爾像徵維多利亞時代後大英帝國的英雄遲暮,而伊利沙伯女皇就真正將虛位君主帶進新時代的人物。有一幕,邱吉爾和外相伊頓,同時因健康問題而失職,可是內閣卻對伊利沙伯女皇隱瞞真相。事後,伊利沙伯女皇傳召邱吉爾問話,當中一段獨白,引述十九世紀《經濟學人》主編 Walter Bagehot 在 《英國憲法》(The English Constitution)中所寫的:憲制有兩個重要元素,一是尊榮(dignified)的一面以激勵和保護群眾對政府威權的崇敬,其次才是高效有能(efficient)的管治。只有這兩方面,也就是皇室和民選的議會內閣互相信任,才可以政通人和。
被伊利沙伯女皇教訓過後,邱吉爾當然誠惶誠恐,同時他也表明心迹,說自己終於安心放下首相的工作。這兩集內容有張力,也反映了皇室人員在虛位君主制下,在權力和責任的重擔下,要放棄自主自由的殘酷現實。貫穿這套戲集,甚至同一劇作者十年前的《The Queen》,都是同一個訊息:「位極人臣就算生活無憂天天珠玉在前,當統治者的滋味其實不好受。」
當我「煲」《The Crown》的同時,老父在家中大廳收睇大陸電視台的抗日劇集。我不想對比兩種民族主義的優劣。可是就我的觀察,在大陸創作人的眼中,彷彿只有仇恨,所謂的尊榮也是五千年來留下來的神話,而不是每一代人努力去爭取回來。說不定,這就是為何像我這種人,到了今天仍然戀英戀殖,未能效忠所謂的人民共和國。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