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的南港島綫終於通車,南區居民等待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然而隨着通車的方便,特區政府長期忽視交通配套的錯誤,將一如在其他鐵路沿綫般陸續浮現。
2002年將軍澳綫通車前,區內巴士大排長龍,繁忙時間塞車嚴重,當時很多人幻想鐵路通車後,隧道的塞車將會減少,區內居民會因此得到方便;實則完全相反,今日的將軍澳隧道塞車,連在傍晚放工期間,甚至令塞車倒灌東隧與觀塘繞道,更不如說早上繁忙時間了!
社會迷信鐵路萬能,凡以為鐵路可到之處,就不會有交通問題;這種樂觀情緒,反映在城規會不斷放生發展商起高樓,以及規劃署荒謬的泊車位標準數目;將軍澳綫通車後,越建越多中產屋苑、(偽)豪宅,樓價動輒上千萬,能買得起樓者,也有能力購買私家車,令車輛數字急升,加上鐵路通車後遊客進駐商場更令貨車與旅遊巴大增,甚至加開專車接中國遊客來購物,日後海怡半島成為另一條廣東道,只是時間問題。
高官離地 怪市民不夠正面
特區政府的規劃卻反其道而行,不但沒有要求鐵路站附近物業增加車位,反而對新樓如有超過50%位於鐵路站500米半徑範圍內,如屬私樓車位可減25%,如屬資助樓宇車位則減15%,結果令車位更為短缺;更嚴重的,是規劃署是以單位面積,來決定樓宇所需的車位數字,而此數字仍沿用上世紀的標準,即當住430呎面積以下的是赤貧,住750呎以下的是中下層,嚴重低估這些住戶對車位的需求。
鐵路網再廣,市民仍然要面對鐵路站回家「最後一程」的問題,距離鐵路站一段距離,也無法截到的士,而巴士線又已經縮減,於是就買私家車;外國為了減少私家車駛入鬧市,其方法就Park and Ride,即在新通車的鐵路站,開闢大型停車場,供居民泊車轉乘;如以南區計,塞車的樽頸位在香港仔隧道,因此最有效減少私家車的方法,原本就是在南港島綫鐵路站沿綫,開闢大量的停車場,供駕駛者轉乘;然而南港島綫在海洋公園站所提供的轉乘車位,只有少得可憐的71個,將來發展商在鐵路站附近建新樓,更可以受惠於規劃署減少25%車位的規定,去炒高車位價錢,令「豪宅更豪」,買得起者非富則貴,又怎能令入住者改乘鐵路通勤呢?
香港工業式微經濟轉型,連觀塘工業區也要改名商貿區,政府完全沒有交通發展配套,結果令觀塘成為塞車重災區;特區政府由數碼港到物流港都只有口號,連改善連接港島的最基礎建設──第四條過海隧道,至今連規劃都沒有。
這些關乎全體打工仔每日返工的重要民生問題,在外國正常的民主社會,如競選市長者必然認真對待,提出政策引發辯論;然而在香港,已宣佈參選者只有胡國興,提出了半桶水的隧道回購再上市(敗筆);至於葉劉淑儀隻字不提;有意競逐者如林鄭月娥,則任發展局多年坐視問題惡化;而自命中產的曾俊華,雖然有遠見發展海水化淡廠,但民生問題只提出過「美食車」;這些「離地高官」,過慣的是司機接送的日子,除了有如蘇錦樑叫人「等多幾班車」,或如張炳良埋怨市民不夠沙甸魚,每平方米不肯企六個人之外,只會透過「罰款」去恐嚇市民不要開車,完全沒有任何正面解決問題的方法。
高官無能提出「正面」的政策,卻只會怪市民「太多怨氣」,看法「不夠正面」,這就是香港人面對的困局;再次向大家證明,沒有民主,就沒有民生。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