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嚴重或危急病人若要轉院,要由醫生、護士跟車監察兼隨時急救,惟救護車內環境狹窄,行駛期間不斷震動,醫護人員工作相當困難。大埔那打素醫院急症科特設護送醫學團隊,除制訂護送病人流程及分流指引,還定期開班培訓。有前線醫護坦言,最驚險是護送孕婦,因為涉及兩條生命,更可能要緊急分娩。
大埔那打素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陳忠勇表示,該院沒婦科、創傷科、外科及腦外科,病人若需上述專科治療,要用救護車轉送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北區醫院治療,部份病人更需醫護跟車護送,有關服務需求上升,由2012年的89宗增至2014年的162宗,現時平均3至4日就有病人需要護送轉院。
跟車應付突發情況
陳忠勇指轉院病人中最多涉及上腸胃道出血、腦外科及外科病人,如在大埔海濱公園踏單車炒車,出現頭骨破裂甚至腦出血,救護車送傷者到該院初步治療後,就要轉送威院腦外科或創傷科跟進。他指跟車護送病人轉院非易事,因為救護車上工作環境與急症室完全不同,照明不足、噪音過大、過度震動等,且救護車內地方狹窄,對未曾受訓醫護會有困難。
該院急症室2003年成立護送醫學團隊,制定病人護送程序、護送分流指引、統一文件病情紀錄,並開辦培訓課程。陳忠勇表示,為了在車上隨時監察病人維生指數,部門特別購入便攜式生命迹象監控儀,若病人在運送中病情轉變,如血壓驟降、由清醒變為半昏迷等,團隊會準備成人、小兒轉運袋,帶備插喉裝備及靜脈點滴裝備,並有針對心跳變慢、心跳停頓時使用的急救藥物。
急症科資深護師盧逸蘭指護送孕婦挑戰最大,數年前曾有初產孕婦因穿水見紅,經救護車送到大埔那打素醫院,由於宮縮正常胎兒穩定,急症科決定將孕婦轉送威院產子,由盧負責跟車護送。她指救護車上孕婦狀況正常,落車直入大堂正想送上病房時孕婦突稱肚痛,又指「好似有啲嘢跌咗出嚟」,她稍揭開被子發現嬰兒已出生。
盧指,由於位處公眾地方要顧及孕婦私隱,又要即時刺激嬰兒呼吸,挑戰很大;幸救護員幫手叫人不要圍觀,她則盡量在被子下處理,才能兩邊兼顧。
陳忠勇則指,曾遇到一名踏單車炒車撞傷頭的30多歲病人,送院時清醒但電腦掃描後發現有腦出血及左肺積血,需插喉放血,要轉送威院創傷中心處理,情況危急,要交通警協助開路,中途病人血壓及血氧下降,要即時救治,救護車則加速前進,平日最少20分鐘的路途,10多分鐘已經去到,「交晒更先暈車浪,嘔咗2、3次」。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