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批欠透明 疑有勞方委員放水

審批欠透明 疑有勞方委員放水

【本報訊】根據勞顧會審批外勞機制,勞工處在收到外勞申請後會先進行4星期本地招聘,之後作出批准或拒絕建議,初步獲批個案會邀請勞顧會提交意見。

今年獲審批較去年多

若出現6名勞方委員反對及6名資方委員贊成,作為主席的勞工處處長一向不會作決定性投票,個案最終會被否決。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質疑有個別勞方委員放水,在審批外勞時投下贊成票出賣打工仔,令部份外勞申請獲批,促委員交代。
政府2014年4月落實簡化補充勞工計劃,加快處理26個建造業人手短缺工種申請輸入外勞的事前準備工作,涉及工種包括扎鐵和釘板等,兒童醫院的外勞申請,便屬於這類個案。勞工處說,由前年4月至去年底,接獲26宗涉及優化措施的申請,11宗獲批,涉及585人,暫未有今年全年數字。
據了解,勞工處官員以往在面對6名委員一致否決外勞申請後,會聯絡委員再作商討,但過去一年甚少出現有關情況,估計政府因夠票而毋須再游說,因此相信今年獲批外勞個案較去年多。
李卓人批評,政府在審批外勞時欠缺透明度,近月多項基建工程相繼完工,釋放大批勞動力,沒理由仍大規模輸入外勞。
■記者盧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