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美食速遞員佳節無休 鐵馬飛馳日送三十多單外賣

【飲食籽】美食速遞員佳節無休 鐵馬飛馳日送三十多單外賣

【飲食籽:聖誕背後】
佳節將至,氣氛濃厚,早於一個月前,各大小商場已有聖誕裝飾,商店和餐廳也紛紛推出聖誕優惠,似在提示客人是時候消費了。然而,大節日背後卻總有一群人在默默工作。所說的就是美食速遞員,當我們和朋友在家裏開派對時,他們正在街上捱冷,把食物送到我們手上。完成一單又一單的外賣,繼續踏上旅途。

不怕捱 走十層樓梯喘晒氣

何德偉半年前轉行成為外賣車手,現在已是灣仔區的車隊隊長。

最近看多了外賣的電單車在路上奔馳,尤其外國的美食速遞服務進駐香港後,標榜外賣速遞員工作時間彈性,而薪酬亦不俗,根據網上外賣速遞到會服務公司Foodpanda的網頁,車手最高達$28,000月薪(兼職為$110時薪),及提供良好晉升機會,吸引不少人入行。何德偉(阿偉)就是半年前從銷售員轉行送外賣,「碰巧自己喜歡電單車,又覺得這工作有前景就試試看了。」沒想到當外賣仔卻比當銷售員更開心,「每次聽到客人說:『嘩,才十分鐘你就送到了。』我就覺得份外滿足。」他指食物不能多等,變冷或變腍都會不好吃。「有次送外賣時,我走到大樓外才知道升降機壞了。」他憶述,自己沒多想就走上樓梯,一走就是十層。客人打開門後見他氣喘不斷,驚訝他的韌力,「那天我收到我外賣仔生涯裏最多的小費。」他笑道,雖然只是一百元,卻也象徵客人認同他的努力。
「最辛苦試過一天送三十多單外賣。」他笑說,平日外賣只有十五、六單,然而遇上假期和惡劣天氣就會倍增。和一般餐廳的外賣仔不一樣,他們收到定單後,先要駕車到餐廳拿食物再送給客人,變相要走兩趟。每遇上風暴和大雨,他只披雨衣就出動,遇塞車也只能在路中心捱風吹雨打,更試過連續五小時在室外工作。「下雨時也不敢駕得快,路太滑了。」他笑說,這時候食物卻冷得最快,他總是心急如焚的想把食物盡快送到客人手中,「有一刻真的想把電單車擱在路邊,我直接走路過去算了。」他無奈的說。
「送外賣不難,肯捱肯做就夠了。」他謙遜的說。短短半年內,他就從普通員工升為灣仔區的隊長。現在他的車隊雖然有幾十人,但隊員都是各自工作,不難管理。採訪當天,剛巧有隊員到總公司辦手續轉到另一運送地區。兩人見面即寒暄幾句,而隊員雖然已轉隊,卻還是不忘說,「有問題會打電話給你!」可見阿偉已做短短半年,就已深得同事的信賴。

他們每次都要先去餐廳取食物,再轉送給客人,變相要走兩趟。

速遞員拿完食物後,便會趕快送到客人手上。

南亞裔車手 精通三語做繙譯

近年的美食速遞員中,多了不少南亞裔的車手。Laddi Dhillon是印度人,早在二十年前已隨父母來香港落地生根。他十八歲初到香港,就幫香港人打工當跟車,卻未有繼續學業。「這不是很好嗎,又能賺錢又能學廣東話。」他笑稱,每次他錯說了一個音,同事都會邊笑邊糾正他,慢慢就學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亦因為他熟諳中、英、印度語三種語言,有時更擔當免費繙譯,「有次隊友的電單車(公司車)壞了,他又不懂說中文,就拜託我幫他和修車師傅溝通。」而公司的客服中心多用中、英文溝通,有時印度裔的車手如遇上困難或是延誤,他也可以幫忙。
至今天,他已是中上環區的隊長,管理八十個不同國籍的車手。當上外賣車手兩年,卻慶幸沒有因外貌、膚色而受到不禮貌的對待。「其實只要你有禮貌,別人也會有禮貌的回應吧。」採訪當天,他正要工作送外賣,我們也趁機訪問客人對南亞裔車手的印象,「其實和茶記的外賣仔差不多,有效率也挺友善。」客人Woody說。
當外賣車手之前,他當過私人司機,也曾做貨車司機,「你看我幾乎所有駕駛執照也有。」他自信的說,「但我還是獨愛電單車。」在美食速遞公司,員工可選擇駕公司車,或用自己車。前者需每天歸還,卻可用公司提供的油卡入油,後者則要自付油費,不過這類外賣員的薪酬也會稍高。Laddi選用愛駒來送外賣,因較熟悉車子的性能,即使爬坡上荷利活道,他也是毫不喘氣的完成。「這其實不難,很多車手都做到啦。」他微笑道,然後繼續送出晚上的定單。

Laddi Dhillon雖然是印度人,卻熟諳中、英、印度三種語言,除了送外賣,也會幫忙當同袍的繙譯。

「每次出發前,一定要記得戴頭盔。」Laddi提醒我們。

送外賣的車手常常要躲避貨車或巴士,旁人看着只覺險象環生。

外賣小知識

1.食物翻倒 責任誰負
送外賣時遇食物翻倒,外賣速遞公司如Foodpanda會自行付費,請餐廳重做。如果客人不想再等,也可以要求退款。
2.送外賣必備 食物夾板
平日送壽司和薄餅,一定要預備幾塊夾板來分隔,這樣才不會壓扁食物。而且夾板直放橫放都可以,比較靈活。
3.送湯類飲品  全靠兩張膠紙
貼心的餐廳有時會在杯蓋或碗蓋面,十字形的貼上膠紙,這樣運送時也會比較牢固。

記者:黃映嫚
攝影:林柏鈞、許先煜
編輯:劉曉丹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