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建局計劃明年展開為期2年研究,探討油麻地及旺角逾200公頃範圍、逾3,000幢舊樓樓宇狀況及人口密度,制訂區域性「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更提出以轉移地積比等提升重建效益,有議員擔心日後區內將有更多摩天大樓,更可能為發展商「開綠燈」,藉重建為名轉移地積比賺更多。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發表網誌,指市建局今年在九龍城或土瓜灣以小區發展模式開展5個重建項目、涉3,000住戶,但舊區老化迅速,具重建價值舊樓已寥寥可數,項目多涉及虧蝕,故須改變策略。當局計劃明年第二季在油麻地及旺角展開2年地區規劃研究,為過去規例限制鬆綁,針對人口、營商特點、樓宇狀況、地區歷史等進行研究,涉212公頃、3,345座樓宇,逾8成樓齡逾30年,然後勾劃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為樓宇用途及人口密度制訂詳細計劃,董事會上周已通過進行研究。
據了解,研究範圍北至界限街,南至佐敦道,東以窩打老道及部份彌敦道為界,不包括大角嘴。韋志成指兩區有大量逾50年樓齡舊樓,佔整體約一半,不少超出發展密度限制,故對發展商可說無重建機遇,區內人口達30萬,按每平方公里計算人口密度為4.4萬人,遠高於全港6,544人平均數,故安置是大難題。
姚松炎質疑益發展商
當局將研究如何提升土地效益及重建潛力,包括轉移地積比率及儲備地積比率;尋找適當地段提升規劃參數及改劃用途等;亦計劃在重建、復修等策略上加入重置元素;並以智慧城市元素解決舊區老化問題。
董事會成員、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認為有助解決部份已用盡地積比的舊樓重建問題,希望探討以復修舊樓代替重建。建測界立法會議員姚松炎估計當局會將效益較低的舊樓地段剩餘地積比轉移至地價高地盤,「市民或要夾硬忍受有更多摩天大廈出現,甚至超出原來規劃準則」,擔心此例一開,發展商可能藉此賺更多,促當局先作諮詢。
據悉,儲備地積比率即重建時將某地盤剩餘地積比先儲存,待日後用於效益高地盤。市建局從未採用轉移地積比作重建,以往政府只允許用於歷史建築,如2011年曾允許以此方式保存聖公會4幢歷史建築。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