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鎚仔加上一條繩,再連上一個木球,這個日本大行其道的叫做「劍球」。劍球曾在香港掀起一股熱潮,但大家對劍球的認知,多誤以為是由日本傳入,但其實是起源於法國的小玩意。香港人一向三分鐘熱度,一街的「劍球選手」逐漸消失,但90後的浩翔在潮流起落間繼續堅持,更為港出戰,成為世界排名選手,「由細到大都冇嘢叻,讀書又唔叻,惟獨劍球畀到我成功感。」
記者:盧珮瑤
他口中的「叻」,不是紙上談兵,於日本廣島舉辦的劍球世界盃,連續3年晉身決賽,更於2014年勇奪世界排名14。「有啲招式係你自己先做到,其他人係模仿唔到,咁咪就係挑戰自己囉!」我們形容劍球為「潮流」;浩翔說是「極限運動」。
「當初由十蚊店買咗劍球開始玩,一開始係睇(劍球)說明書......或者上網睇外國選手玩啲咩,就跟人玩。」憑毅力練出功架,後來自拍片段上網,獲外國劍球品牌賞識,贊助他出國比賽,更製作一個以其命名的劍球,專屬設計竟與他食物偏好有關。「因為我唔食得雞蛋,就放啲雞蛋嘅元素落去,設計到好似蛋殼咁。」
球如雞蛋,但意志卻一點不像雞蛋殼般脆弱,連家人的嫌棄都能擊碎。「所有家長都會覺得係不務正業......直到我收到第一支贊助劍球,佢哋發現原來我個仔玩呢樣嘢(劍球),都玩到有人賞識。」
劍球資歷轉眼8年,曾熱血得為台灣集訓備戰比賽而「裸辭」。問到最開心經歷?反而與自己佳績無關。「我幫過朋友拍劍球片參加比賽,結果佢拎到冠軍。」他人榮耀比自己更重要,全因他現時主力做劍球推廣,四出尋找潛在玩家,利用贊助得來的資源組隊。「真正發展應該有持續性,有持續嘅劍球班,等小朋友一步步學。」
不過,浩翔坦言,現時劍球在香港談不上發展,只屬霎眼的潮流。以為他例,找到玩家埋班組成人腳,卻欠容身之所,「我哋都需要一個場地練習......唔想日曬雨淋。」這個戶外之地是觀塘海濱。「試過去康文署活動室練,職員都會話唔好喺度進行呢啲球類活動。」經常流連街角練習,令劍球「降呢」被認定為「MK運動」。浩翔嘆政府支援不足,反觀台灣的劍球協會「軟硬兼施」,場地和訓練應有盡有,作為本地選手深感無奈。
「硬件」問題難解決,「軟件」更甚。「我成日都諗,幾時先可以由香港人贊助番本地有潛質嘅玩家,去外地推廣吓?」但願終有一天,「自己運動員自己撐」不再只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