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訪京期間會見傳媒,強調此行無論官方或私人活動,都不會與中央官員面談特首選舉,不存在向中央「探路、見工、面試」。她指在北京多留兩天是要與大兒子「過聖誕」,丈夫則在香港。何以丈夫兒子不能一起在香港或北京過闔家團聚的聖誕?若非別有內情,實有此地無銀之嫌。
林鄭在北京的公開活動,其實正是一次以行動顯示的「見工、面試」。她以西九文化管理局主席的身份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簽訂合作備忘錄,落實在西九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並表示由賽馬會出資35億元,明年下半年動工,料2022年開幕。
博物館由協作、籌備到落實都秘密進行,公眾毫不知情。林鄭否認是避開立法會及公眾諮詢。
由馬會出資,當然毋須立法會撥款審批。但馬會這筆巨款可以投放在許多慈善項目以利民生,現在用在故宮博物館上,當然離不開政府的游說。但政府何以整個過程都要瞞住公眾呢?若真是一樁對香港市民有利的好事,不是應該盡早就通過傳媒讓市民知道嗎?
答案只能夠是:若讓公眾事先知道,恐怕就有可能被社會輿論尤其是網絡媒體轟炸到連簽約都有阻滯,因此須瞞住公眾,製造既成事實。
建築費用雖由馬會出資,但政府在西九文化區臨海位置,撥出約1萬平方米的土地興建,使用的土地卻屬於公共財產。香港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西九文化區應該體現香港的獨特性而不是中華文化的共同性,比如興建李小龍館,香港文學館,流行文化館,香港歷史館等等。無論從香港人或外來遊客的興趣角度,貫徹香港特色的文化展館,都比在大陸或台灣都可以看到的故宮博物館更有吸引力。
林鄭秘密促成並公開簽訂的故宮文化博物館,其用意已由《文匯報》社評道破,就是「相信可以讓港人對自己民族歷史文化增加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針對的香港情勢,就是「『佔中』之後『港獨』思潮在一定範圍內迅速滋長,暴露了本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薄弱,甚至對國家產生誤解和抗拒」。
以歷史來力圖增加年輕人對中國的認同感,正是興建故宮博物館的政治意圖所在。如藝發局候任委員周博賢所說,是為了刻意在西九心臟地帶宣示主權。
但所謂認識歷史,是認識由現在的當權者所詮釋的「歷史」。它排除了香港人所珍視的建構香港價值系統的獨特歷史。
因此,故宮博物館的興建,主要在於政治意義。這種不顧效益的政治工程,已從造價超昂貴而對大多數香港人絕無實用意義的高鐵和港珠澳大橋予以體現,現在又加上這個無意義的文化項目。
林鄭是向北京表示,她會一脈相承梁振英的「顧全大陸」政策。獨斷專橫地拒絕當年唐英年提出的「與各界溝通、尋求共識」,而展現毋須諮詢的「領袖的領導能力」,也源自梁振英的傳承。
林鄭的北京行,不應看表面而應看內裏。表面雖不是「見工、面試」,內裏卻是如周博賢所指,簽約建故宮的「政治意義大於一切」,懷疑是「用嚟做選特首嘅籌碼」。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