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將至,市民狂歡時不免有幾杯落肚,香港藥劑專科學院提醒,勿以為服用解酒丸可以千杯不醉,所謂解酒丸並無經過大型研究證實有解酒功效。
學院副院長吳彬彬表示,市面上的解酒丸常見於一般便利店或藥房,價格由數十元至上百元不等。解酒丸成份多數含有葡甘露聚糖(Glucomannan)、半胱氨酸(L-Cysteine),前者屬於凝膠劑的一種,作用是增加胃液的黏性;而半胱氨酸是一種安肌酸,理論上可以幫助身體製造蛋白質,但他指出,上述兩種成份均未曾經過大型醫學研究證實可減少身體對酒精吸收,解酒功效成疑。
吳又指有關藥物不被介定為藥劑產品,最多只算是保健產品,部分含中成藥成份的解酒丸,如用者本身有服用的西藥,更可能相沖,胡亂服用解酒丸有可能引起腸胃不適。院長鄭綺雯強調,市面沒有真正有效的解酒丸,想盡快醒酒可以休息及多喝水,讓酒精排泄出來,或熱敷額頭,如要駕車切勿飲酒。
另外,部分宿醉者事後可能出現頭痛或感冒症狀,吳彬彬指不少人會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但須謹記每次不多於1克、每日不多於4克的份量,否則或影響肝臟功能。
他又補充,酒後有性行為人士,多會服用俗稱事後丸的左炔諾孕酮(Levonorgestral),惟藥物需經醫生處方,用家需在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食,12小時後盡快服食第二片,避孕功效可達9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