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百幾二百呎新劏盤一浪接一浪,係畸形嘅,但仍有價有市。以港台最新播出嘅《鏗鏘集》,迷你單位做Topic,第一個Case,就已充分解釋點解地產商樂於推出劏盤。「好開心架,如果早啲嘅話,呢度有啲陽光射入嚟,你就可以喺度『立食』埋」。呢位業主,能夠將「屋企冇位放餐枱」,換概念成有格調嘅「立食」。他朝有一日,如果有新盤,單位連床都唔夠位放,啲業主大可以同人講,「我呢啲唔係叫冇位,係小矮人主題概念房」。知足常樂,心中富有大概就係呢啲。
一如條片個業主咁講,「(樓價)係咁架啦」。然後嘗試去調整自己心態,以最積極樂觀態度,去接受扭曲畸形樓市。難怪地產商會有「空間有限,活出無限」「皇帝都係瞓一張床」去Sell;因為,香港好多人都「擁有正能量」。
《鏗鏘集》後半部又訪問咗另一位男士,佢講到依家地產商將豪宅劏房常態化,「難聽講,就係一場洗腦運動」。中唔中Point?你睇吓有幾多人最新衝去買新劏盤就明啦。
不過,睇睇查冊,其實這宗成交只是內部轉讓。單位原有兩人持有,1988年僅以約84萬元買入單位,直至上月政府加辣後,物業轉到其中一人手中,單位業權由兩人變一人,另一人變相除名。代理估計,業主除名後可能變首置客,買多層樓就能慳稅。
業界表示,自政府於2013年實施雙倍印花稅(DSD)後,市民購買第二層住宅,便須支付8.5%重稅,政府更於上月再出招,買第二層的印花稅增加至劃一15%,令到本身已樓人士想盡方法除名變「首置客」。假設上述太古城業主是兩公婆,有需要買多層樓,但又唔想蝕畀政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其中一人除名,變相拆解政府辣招。
不過,單位作內部轉讓仍須就交易金額支付釐印費,不是沒有成本。以今次單位為例,成交價600萬元,正常須支付18萬元釐印費。可是,若成交價離奇偏低,稅局有可能會向有關人士追收物業市價的應繳釐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