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於自製民意的大政府(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沉醉於自製民意的大政府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民意,從來都不是推行公共政策的理據;在有民主選舉的社會,政黨就政策進行民意調查,是為了避免在錯誤的題目上押注。諷刺是,同一套操作引入到香港,本城的政黨卻將民意調查當作政策研究的全部,民意調查結果當作支持政策的最大理由;在「九成人支持X」「八成人支持Y」等的標題下,彷彿人多便是硬道理。
民意,究竟如何量度?民意調查,是一種方法。不過,我一直對民調的參考價值有所保留。畢竟,願意回應民意調查的人,已經是「自我篩選」,再者民意調查的問題設計再謹慎,也沒有可能將應有的資訊反饋予被訪對象,尤其是政策相關的問題,民意調查參考價值極度有限。像去年英國的脫歐公投以及美國總統選舉,都反映民意調查只是傳媒營造氣氛,增加點擊率的玩意,結果與現實脫離,令自以為掌控了社會輿論脈搏的媒體精英大失所望。
現在的世界,公共政策制訂操作,仍然停留在上世紀中的水平,就連政府亦如是。事實上,今時今日的特區政府評估民意的方法,除了民意調查,就是靠傳媒報道和評論。毫無疑問,社會上有一群人,仍然依賴傳統媒體獲取資訊和建立個人意見,但明顯見到越來越多新生代和中生代最依賴的是網上平台。我曾經在facebook專頁上,貼一些傾向保守建制報章的「獨家報道」;作為曾任職傳媒的人,我有理由相信這些報道,不少是有關當局借「消息人士」刻意放風。結果發現,大多數的網民根本沒有見過這些「猛料」。
消息人士放風的操作,究竟有沒有效用?公共政策的報道,可謂點擊率的「票房毒藥」。當然,以上只是非正式又不科學的實驗,但觀乎社會的現實,似乎我的猜想雖不中亦不遠矣。

對尋求共識沒幫助

背後負責策劃的政治公關,可能要向上頭交差。另一個可能,就是要他們本身也活在傳統舊媒體的世界,未能與時並進。無論原因為何,製造輿論的操作,結果都會令到決策者錯誤掌握民意。事實上,至今不少掌握了決策大權的重要人物,每日仍然只會閱讀公關給他們準備的剪報。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政策也難免越來越「離地」。
資訊世界碎片化的後果,漸漸也形成了現實社會的割裂。這個新興社會現象,不但影響到政府在制訂政策時對民情掌握的準繩度,甚至也改變了政府的處理方式。政府和建制派近年刻意嘗試利用社交媒體去塑造輿論,但手段上仍然以處理傳統媒體消息的一套,結果是相對訊息只在一群民族情意結相對強烈的受眾中流傳。類似的材料,偶爾或會惹來另一方的嘲諷和謾罵,但對尋求共識肯定沒有幫助。可是,假如只從建制和政府一方單向地觀察,又會令當事人自我感覺良好;早前梁振英在政府總部外遇到支持者的一幕,就是類似的操作。
政府要透過政策爭取民意支持,民意支持也有利推展政策,但反之亦然。現政府正是跌入失去民意支持又無力推動任何政策的困局。有時相對政策局會為了推行政策,也會像梁振英一般召喚自己的「啦啦隊」。以今個星期一在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就擴大煙包警語面積的討論為例,政府堅稱政策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可是無論是與會的議員,抑或網上留言,也有不少人質疑簡單地煙包警語面積加大,究竟是否會有成效。有不少問題,其實根本不應以民意作標準,只有用常識便能夠作出判斷。可是當政府都墜入「人多便是硬道理」的民粹主義,恐怕香港只會沉淪在追逐朝生暮死的民意,也再沒有空間去進行理性政策討論。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