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老歌新解 - 馮睎乾

經典老歌新解 - 馮睎乾

龍應台在港大演講,問觀眾的啟蒙歌是哪首。有人答《我的祖國》,繼而全場合唱。當時千人在場,一半大陸生,一半香港人,懂得唱的港人大概是七十年代愛國大學生罷。一首歌是一個時代,的確沒錯,我自己從未聽過《我的祖國》,也不想聽。我沒有啟蒙歌,但最能唱到我心坎的,應該是梁弘志作曲填詞、蔡琴唱的《恰似你的溫柔》:「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張破碎的臉,難以開口道再見,就讓一切走遠。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卻都沒有哭泣,讓它淡淡的來,讓它好好的去。到如今年復一年,我不能停止懷念,懷念你,懷念從前。但願那海風再起,只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溫柔。」
歌詞表面上緬懷過去,思念故人,但細聽下我開始猜:歌名、詞中的「你」真是人嗎?起首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張破碎的臉」,中段以「它」代指「來、去」主體,其後又把「懷念從前」跟「懷念你」並列──「你」似乎不指人,而很可能指已逝的時間。借遠行的人比喻逝去的光陰,古典詩詞常見,如蘇軾《別歲》:「人行猶可復,歲行那可追。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後來看蔡琴訪問,才知道梁弘志原來把自己的寂寞比喻成孤島,唯一能安慰他的就是打到島上來的浪花。
按詞人原意和我的解讀,《恰似你的溫柔》是說:被隔絕的空間,在懷念一去不返的時間,為彌補這缺失,空間把四周事物(海浪)幻想成不在場的時間,由是獲得慰藉。也許每人心底都有這份形而上的渴望,因為理智上難以辨識,只好把抽象渴求都轉換成日常事物來消化,於是大家拚命抓緊四周的人或物,來替代那無情遠走的時光,而最常用的替代品,叫愛情。《恰似你的溫柔》是首神秘而美麗的歌,也只有蔡琴才能唱得如此哀而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