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今日翼辰實業(1596)掛牌,今年新股混戰步入尾聲,回顧本年IPO表現,集資額仍為全球之冠,但股價暴升暴跌、股權高度集中等問題湧現。專家認為明年新股炒風勢延續,而當局不應只為搶生意而忽略企業質素,亦不應將矛頭指向中小企。
記者:黃翹恩
據港交所(388)數據,截至上周四(12月15日)本港有121家新股上市,共集資248億美元(折合約1,922億港元),連續兩年於全球居首,其中郵儲行(1658)更以591.5億元稱霸。
監管機構開腔未見效
然而,半新股被點名股權高度集中亦為過去八年最多,缺乏流通量令股價極為波動,例如藝人黃翠如父親任大股東的聯旺(8217),至今累升86.3倍;「越棧」母企膳源(1632)上市至今未滿月,股價卻不時先倍升再跌數成;美圖公司(1357)甚至錄虧損仍能上市。
為壓抑炒風,年內聯交所發出指引信,點出7項「殼股」嫌疑的特點,被稱為「啤殼七宗罪」;證監會本月亦注意到創業板新股股價極波動,已成立專責小組調查失當行為,亦致力防止啤殼,以及密切監察半新股股權集中問題。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指,除小部份對沖基金之外,多數基金皆不會沾手新股,「買得大又唔敢,買得細(對基金表現)又冇幫助」。他認為,即使年內監管機構屢屢開腔,暴炒亦未見收斂,明年大盤股未見起色時,炒風勢延續,將A股炒法轉戰香港已成常態。
中小企撐起新股市場
安永早前統計,新股市場由中小企撐起,78%IPO集資額低於10億港元,平均集資額只有16.8億元,為三年來最低。政府中小企委員會委員陳浩濂直言,「啤殼七宗罪」一出,保薦人紛「勸退」擬上市的中小企,有個別公司寧願重組架構、多花時間直接往主板上市,避開創業板上市等於啤殼的惡名。他認為與其靠籠統陳述的指引信「全面打壓」,監管機構更應對個別上市申請加強審批。
上市公司商會總幹事黃明偉表示一向有接觸新股,希望吸納為會員,新手董事等可接受企業管治培訓,認識本港市場慣例,但承認不少中資新股並無興趣,亦難以接觸。資料顯示,年內只有偉能(1608)、醫思醫療(2138)、年年卡(3773)等加入商會,大型內銀、創業板新股絕無僅有。黃呼籲新股既已上市,應多認識香港市場,冀提升新股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