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結束的特首選舉委員會選舉的結果,我們看到一股新的民主力量已形成了,可稱之為「中力量」。因選舉制度的結構,在這次選舉,競爭最大的是多個專業界別,包括法律界、醫學界、教育界、高等教育界,衞生服務界、工程界、會計界、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社會福利界、資訊科技界、中醫界等。除法律界這民主派重鎮外,民主派過去從沒全取其他界別的所有選委議席。但在今次選舉,民主派全力出擊,在多個界別全奪選委議席,在一些界別只因未能派出足夠的人參選而未能全取,但取得全勝,還在一些建制派重鎮界別取得很好的突破。
這民主勝利為香港的民主運動帶來一些啟示。因這些界別的選民大都是專業人士,即使是界別內較年輕的成員,也是中年或接近中年,從收入看也算是中產階級。我們可看到在香港中年及中產的階層,要求真普選的訴求是非常強烈的。勝出的民主派隊伍的得票,不少都是大幅拋離建制派的隊伍。這可看到這些界別的選民是非常不滿現行不民主的制度,要以選票去踢走建制派,即使不少建制派候選人在界別內相當資深。
另外,在今次選舉,民主派中一些較激進的隊伍都失利,而勝出的民主派隊伍都是較中間溫和的。各界別的選民,不少都是把票全投給民主派隊伍的整隊成員,即使隊中很多成員知名度不高,那可看到各界別的選民是非常懂得策略投票,也很務實。
從這些現象可見到香港社會中的「中力量」的特性,它包含了香港社會中的中年人、中產階級、及政治上支持民主但較中間溫和的人。若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那中年人就是香港的現在,香港社會的各個層面,現在都是由中年人直接負責具體操作的。中產階級是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支柱,他們個別所擁有的資源未必很多,但因數量是各階層中最多,加起來的力量就很龐大了。在任何民主多元的社會,政治觀點上較中間溫和的,必是主流。因香港民主發展停滯不前,令即使是中間溫和的,也開始明白要有策略地抗爭,才有機會為香港爭取到民主。
與「輕力量」互補不足
過去香港的中年、中產及中間,因生活上要兼顧的事太多,對政治都不太熱衷。他們或許會關注一點兒時政,但大都是議而不行。過去幾十年,香港的民主發展有限,正是因「中力量」還未凝聚起來。但自2003年7.1大遊行,至「佔中」及「雨傘」,已見到「中力量」在冒起中。在過去十多年,政治情況持續惡化,香港的核心價值不斷被侵蝕,尤其是在梁振英主政後,在在令不少香港的中年、中產及中間,也明白必須起來抗爭。他們未必願意為民主自治付出太多,但在選舉中策略地投票,及更積極參與公民社會內合法及和平的抗爭行動,他們也還是願意做及能夠做到的。
當然「中力量」不是香港社會的唯一民主力量,但有潛力成為民主抗爭的中流砥柱。中共是只爭朝夕的,故要在香港此時此刻結聚起最大的民眾基礎,當務之急是想方法讓「中力量」進一步結聚、強化,讓更多中年、中產及中間,都願意加入民主抗爭的行列,成為抗爭的支柱。之前,很多人都強調年輕的「輕力量」,但到這時候已看到「輕力量」動力和衝勁有餘,思慮及堅持度卻稍嫌不足。現在「中力量」能冒起,正好與「輕力量」互補不足,令香港的民主力量更加強大。當然不能忘記那經年月累積而擁有豐富經驗和智慧的「長力量」,只要能把三股民主力量好好整合起來,香港有天能實現民主自治,是大有盼望的!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