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窮」業主? - 張亮

也說亮話:「窮」業主? - 張亮

筆者的父母生於四十年代,經歷戰爭、饑荒、政治動亂;七十年代末來港,放棄專業、放下驕傲,為了家庭成為「阿燦」,一切從新開始。當代走過這條路的老人家不少,可以想像他們對克己節儉的態度。
前幾年我家搬屋,父母對我們的行徑不以為然:
「好好的電視機,為甚麼要換?」
「媽,我已經用十年了,電視機的技術都已經換好幾代了。」我滿臉委屈。
「還能用嘛!」媽一錘定音。
這些例子不勝枚舉,相信部份讀者在這方面也和父母有溝通障礙。

有些老人家節儉,除了從小習慣的憂患意識,往往更是現實需要。慈善信託基金有一項「齡活城市計劃」,和大學、區議會、社福機構合作,在不同地區收集長者的意見,了解他們日常的挑戰,以發掘社區中更多需要注意和改善的地方。
據了解,不少生活在舊區如九龍城、觀塘、灣仔的長者,居住於自置舊樓。他們的住所大部份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霜洗禮,樓宇日久失修,少不免維修工程費用。另外,當長者日益年老力衰,想改善家居環境以應付潛在危險,例如於浴室中加設防滑地磚、家居內安裝扶手或容易開關的門窗時,就可能會發覺手頭上的積蓄不足以應付工程開支。這些費用動輒幾千至數萬元,有固定收入的人都會覺得吃力,對已退休沒有固定收入的老人家,更是嚴重經濟和心理壓力。
供樓大半生,有瓦遮頭,可是不能「折現」的資產,在某些情況下只是「紙上富貴」。部份受訪長者慨嘆不如住公屋,物業維修管理都有妥善安排。
近年,香港有了安老按揭(或稱逆按揭),這種創新的財務安排,適合一些手上已有斷供物業的人士申請。按揭後業主仍舊擁有業權,而且可以繼續安居於物業之中,提供逆按揭的銀行在一定年期或終身按年給予申請人定額年金,計劃在業主過身後家人可優先贖回物業,又或者由銀行將物業拍賣,扣除貸款後餘額由家人取得。此舉不單讓老人家安居,並可有穩定收入享受餘生。
幫助人,不是政府、慈善業的專利,做生意也可以很有「品」,用創意創新,兼得「良心」和「盈利」。

利益申報:筆者為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董事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