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宅細眾所周知,繼西營盤Ava 128那177呎和北角尚譽163呎單位推出後,在本月月頭開售的屯門的菁雋大部份單位最細小只有128呎,不禁令香港人嘩然:「怎樣住人?」
各國設最低人均面積參考 香港落後世界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在2008年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提及不少國家都有訂立人均最低居住面積參考。記者翻查各地政府網站,發現英國要求最低人均居住面積約430呎,美國大城市紐約則要求有260呎,最細小的面積參考威明頓城市都有150呎。嫌外國地方大太,同亞洲比離地?記者再搜索香港鄰近國家,連人口密度高的日本,都要求住宅範圍,連玄關和收納空間,原來日本計算出入口和收納空間最低要求有200呎,至於台灣則設為140呎。
香港城市研究學者何尚衡(Alfred Ho)讀建築學出身,因發現香港尚未設立最低標準,故自行研究台灣的房屋設計系統,並撰寫了建議香港設立最低空間準則的文章。他解釋:「目前香港還沒有,但我覺得最小居住面積或最低標準對香港是重要的,讓公眾知道最低要求的居住空間。」台灣的最低標準參考除了140呎,還包括單人房屋要有客廳,四人家庭需包括飯廳 。廚房除了鋅盤、灶頭,還要要放得下雪櫃和雜物桌。廁所要有淋浴間、洗手盤和馬桶,至於睡房要容納到床之餘,還要有儲物空間,不過最重要有足夠空間移動,不用故意遷就。為何要研究台灣的標準?他解釋:「標準是歐洲各國在二次大戰後訂立的,方便急需重建時使用,亦是設計師快速參考的有用資源。」而這些標準則主要根據人體工學訂立。
一提及人體工學好像很複雜,何尚衡就形容:「簡單而言,人體工學計算普遍人的坐姿、站立、肢體搖擺各種動作。例如放置東西在高的櫥櫃時,手要伸展,身體傾前,人體工學計算出做這些動作的所需空間。而隨處可見的普通椅子,或桌子的長闊深度,都是靠人體工學這門科學而得出的。」再簡單點的例子,例如人在家居經過走廊,走廊的設計就必須要有足夠一個普通人肩膀的闊度,而不是需要人故意側身去走路。又例如洗澡時有充裕空間,作出轉身等動作時能夠舒適又安全地不會碰撞其他物件。
美觀問題 。有街坊向傳媒投訴鋅盤不人性化才會大量棄置,例如鋅盤位置太低,人需要長時間彎腰 就會長期對身體造成傷害。」至於私樓馬桶設計方便與否,則見仁見智。不過,他亦提到香港不單沒有最低住宅空間標準參考,新樓還愈來愈細,反映了興建準則的截然不同:「以前的設計會思考如何為住戶做到最好,如何適切住戶居住需要。現在觀念顛倒,是發展商設計一個空間,但你自行思考如何運用。最低住宅的面積參考不應該是一個目標,而是最低的保障。」不過,無可否認的是當新樓盤可以細至128呎,若最低參考成為理想的目標,無疑是可悲的。
參考資料:
台灣內政部營建署 97 年度 「最低居住水準訂定與實施作業」委託專業服務案總結報告書
http://bit.ly/2hBieJe
居住面積水準設定の考え方について
http://bit.ly/2hCtzpP
Wilmington, NC Regulations and Minimum House Size
http://bit.ly/2h7QyYM
記者:鍾藹寧
攝影:許先煜